第A4版:“嫦娥”奔月·直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嫦娥”飞天那一刻,群山在颤抖
· 卫星今天进行第一次变轨
· “嫦娥”1年后的命运未定
· qianfang.jpg
· 绕月工程的
“中国特色”
· 卫星发射成功后
观众为南京小学生庆祝生日
· 探月二期工程已进行方案论证
· 卫星11月底首次“绘”出月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0 月 2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绕月工程的“中国特色”
  “嫦娥”绕月探测工程的“中国特色”

  新华社西昌10月24日电 虽然比世界上第一颗探月卫星———前苏联的“月球1号”晚了48年9个月又22天,但揭开了中国航天深空探测时代新篇章的绕月探测工程,仍然以一系列鲜明的“中国特色”,广受国际航天界关注。

  起步晚,起点高

  “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绕月探测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国际上无人月球探测经历了从月球近旁飞过探测、撞击月球探测、绕月探测、月球表面软着陆探测和采样自动返回等循序渐进的阶段,其技术难度逐渐递增。我国首次探月就采用了绕月探测方式,直接跨越了前两个阶段。

  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的探测任务,许多也是国外没有做过或没有做全的。欧阳自远说:“拿月球的三维影像图来说,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的是零散的,有空白,南北极他们没做好,我们要把它做出来。有了这个图,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构造。”

  速度快,质量好

  “绕月探测工程从立项到发射,只用了3年多时间,这是我参与的几十项航天工程中最快的。”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

  从国际上看,各国探月工程一般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实施。日本刚刚发射成功的探月卫星,在1991年就开始立项研制。

  花费少,收益高

  探月工程一期的总经费是14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在北京建两公里地铁的经费。为了让有限的经费花出最大的效益,参与工程的科研人员处处精打细算。“我们不追求‘豪华配置’,整个系统的各项指标刚好能满足工程要求,虽然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劳动,但我们认为很值!”参与卫星研制的主任设计师饶炜说。

  研制过程中,虽然经常加班加点,但从总指挥到一般工作人员,没有因此领过一分钱奖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