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砸下来,然而工地上聚集的人却越来越多,他们的眼睛紧盯着白色银幕上的一幕幕影像……
昨天晚上,正在南京热播的纪录片《南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施工现场,承担该工程的800多名建设者,以及周边社区居民,冒着大雨在新建的和平集会广场上露天观看了这部影片。
提前两小时等着看《南京》
傍晚6点,记者赶到江东门纪念馆和平集会广场工地,几个月后新馆就将正式落成。如今,广场轮廓已现,这里正位于“和平之舟”高高翘起的船头,一级级台阶正好成了露天影院的座位,而白色的幕布就挂在工地临时工棚的外面。
和平影城的放映师慎重地调试着机器、音响。离预计的放映时间还有两小时,台阶上已经坐了十几位民工,打着赤膊。“刚收工吃完饭,还没来得及洗澡。”来自启东的张兴憨憨地笑笑。前几天他在报纸上看到过这部片子的介绍,没想到今天就在工地上放了,当然要来看。来自安徽的吴师傅也早早带着老婆孩子,挑了个中间的好位置。儿子洋洋今年七岁,开学就要回老家上一年级了,“听说是跟南京历史有关的,我们就带他来了。”
大雨中,观众越来越多
晚上7点多,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怎么还不开始?快点放吧。”不时有民工跑过来催促,看看胶片盒子,认真地念出上面印的片名。人越聚越多,应大家要求,影片提前开始播放。
光影交错,黑白影像开始在银幕上一一展现……“轰”,没想到影片开始了没几分钟,老天的脸色也开始愤怒,一个接一个响雷在头顶炸开,闪电撕裂天空,紧接着,雨点也砸了下来。一度轰隆隆的雷声盖过影片的声音,但毫无遮挡的露天电影场很平静,一些人站起身,悄悄地离开,很快拿了伞又悄悄地回来;隔壁和平公园工地的工人们也收工了,一大群人走进来,找了个空地,蹲着,就专注地看起来。
看着银幕上悲惨的场景,苏北的黄师傅抹抹脸,也不知是雨水还是泪。他来南京已经一年多,自从江东门纪念馆扩建工程开始,就在这里的工地上了,黄师傅知道自己建的是与大屠杀有关的重要工程。《南京》的开头就是一大段英语,他听不懂,一脸急切地盯着字幕。“其实,我不太能看得懂。但是我想多了解那段历史,看了之后,也觉得自己正在建造的这个工程很有意义。”
今后新馆展厅将每天放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多少次看到这些熟悉的影像。从《南京》拍摄开始,大量的资料就是由他提供的;正式放映之后,他又看了两遍,这是第三次,而次日晚上,还要和有关专家学者再次观看。
朱成山说,站在“和平之舟”上再看《南京》,感触更深。这个广场以后可以容纳三万人集会,而我们的脚下,就是以后的新馆展厅。眼下,建设者们正在如火如荼地赶着工期,请他们来看这部影片,就是为了让他们对自己亲手建造的工程有更深了解,增强历史使命感。而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也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
日前,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向纪念馆赠送了一个《南京》电影拷贝。记者了解到,等到新馆落成开放后,展厅里将会每天播放这部影片。快报记者 孙兰兰
民工们正打伞冒雨观看《南京》 见习记者 唐伟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