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电力企业“涨价成本说”值得怀疑
· “乱收费”应该退还给老百姓
· “善意的谎言”为什么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善意的谎言”为什么恶
  六岁女童遭后妈毒打的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后,网上出现一自称为最新内幕的帖子,称: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六岁女孩家庭困难治不起病,如果通过网络吁请社会注意,但说女孩生病达不到效果,于是便炮制这个“史上最毒后妈”的虐女事件。面对这样一则假新闻(网络新闻),我不仅谴责它假,更谴责它以“善意的谎言”为造假开脱。

  无论纸媒还是网络,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新闻人最基本的职业伦理。新闻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真实呈现。真实需要报道者的客观。他可以善意,也可以不善意,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最好秉持一种价值中立,只有这种姿态才最有利于客观。于新闻最不利的是不真实,它等于阉割新闻的生命。至于像“虐女门”这样策划一个事件以求注意,应该说是新闻当中最坏的。坏就坏在它既伤害了后母这样的无辜者,又伤害了接触这个消息的众多受众,同时也伤害了新闻本身。因此,这个“善意的谎言”非但不善,而且恶。

  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涉及这样两个方面:动机和效果。前者和意图有关,后者和责任有关。据此,19世纪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可以是受两种准则中的一个支配。这两种准则一个是“意图伦理”,一个是“责任伦理”。意图伦理做事只凭动机,只要动机是好的,什么都能做,并且不论手段。责任伦理不然,做事不是从动机出发,而是注重做事所采用的手段及其所导致的后果,由此衡量自己在其中的责任。

  “善意的谎言”乃是典型的意图伦理,其中“善意”即动机。然而,对做事来说,仅凭动机而不顾责任是很危险的,这不在于动机是内在的,谁也看不见,难辨真伪;同时更在于意图伦理者往往自恃动机而不择手段,比如这个“虐女门”就是以说谎的方式来显示其善意。只是说谎的善意除了类似欧·亨利《最后一片绿叶》中的那种场合,如果是在公共领域,它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恶。善与恶是一种客观衡量,与善意与否无关。此即善意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只是用以衡量善恶的标准不是动机是结果。从结果形态看,善意的谎言对那位后母来说,没有善只有恶。我们不能把对一个人的善建立在对另一个人的恶的基础上,这样对那位后母来说不公平,而不公平的善还能称之为善吗?对这条消息的受众来说,没有什么比欺骗更令他们难以接受的了。对于不幸,作为第三者的大众天然具有善意,但善意不需要骗取,也不能骗取。“善意的谎言”正是用谎言骗取大众的善意。如果谎言本身就是恶,故意欺骗善意的谎言则尤恶。这样的恶最终也将落到那位六岁的小女孩身上,当人们受骗之后,意识到有人在利用自己的善意,这种善意就会无形中消减,而消减本身便连累了那位小女孩。

  因此,就指导我们做事的行为准则而言,“责任伦理”比“意图伦理”更重要。即使出于意图伦理,也必须顾及责任伦理所顾及的方式和效果。就责任伦理而言,胡适有两句话值得注意:一是“做好事是不够的,必须用好的方式去做”,一是“明白承认行为的结果才构成我们道德意识的责任”。从做事的方式和结果来看,“善意的谎言”因其谎言的方式非但不善,而且该结果和其所要达成的动机,正好南辕北辙。

  这真是一个值得接受的教训。在公共领域中发言或发布消息,必须真实,不能说谎。“虐女门”即使不是新闻也产生了巨大的新闻效应,但因为它性质为假,对新闻本身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红楼梦》中有句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的,我们这个时代对假并不陌生,比如我们经常遭遇防不胜防的假食品。如果这时再添上所谓的假新闻,那么我有理由担心:即使真有一个打假的新闻,都会被视为假新闻———这才是新闻界最大的悲哀。

  (作者邵建系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学者视线之邵建专栏】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