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共厕所的代名词,“WC”被广泛使用。有人内急,如果说上一句,“对不起,我去下WC”,会被视为文明有礼的表现。
不过,媒体的一些报道让我大跌眼镜。原来在多年以前,西方国家就纷纷停止用“WC”表示厕所,因为在英语里,“WC”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常说的茅坑,比较粗俗,有失文雅。如此看来,咱一直挂在口头的文明用语“WC”,竟然还停留在人家说“茅坑”的文明水平。这实在有损形象。
既然咱们有心与国际接轨,学习人家老外的先进文化,在得知“WC”的本意后,就应该赶快更改,以示谦虚学习之心。可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把“WC”改成“Toilet”后,咱们南京却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叫“WC”。有关人士解释,之所以保持原样,是怕改名之后,市民看不懂。
我不知道是哪个市民表示看不懂的,不认识“Toilet”,就不知道眼前的是厕所?若是这样,我倒要劝劝他们,看不懂英文没关系,厕所上的汉字总认识吧,上面贴着的“男女”标志总知道吧,要是还不清楚,问问人总可以吧。我想,在咱们这个如此重视英语的国家,连评职称、拿学历、考等级都跟英语挂钩的国家,不会连这么简单的“Toilet”,都相逢不相识吧,否则不是证明国人太笨,就是说明咱们英语教育太失败。
其实,当初咱们引进“WC”,无非两个目的,其一、是看到人家在文明习惯上,确实比咱们更有心得,所以拿来一些日常词汇,培养我们的现代意识。像“lady first”,“sorry”,等用语以及这些词背后所包含的文明行为,就经过普及,已经在国人的人际交往中有所体现。其二,也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别让老外到了咱们中国,连厕所都找不到。
如果明白了这些,那么继续保留“WC”显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毕竟“WC”所包含的文明意味,已经大大减弱,同时,“WC”还不利于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树立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试想,要是咱们跑到纽约、伦敦,看到满大街的厕所都用汉字写着“茅坑”两个字,你会作何感想。是否,恍然之间,有置身乡下的感觉,虽然眼前满是高楼大厦。
广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