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民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法国音乐家,请别为我们哭泣
· ■七嘴八舌
· 先喂鱼再吃鱼,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法国音乐家,请别为我们哭泣
  [今日话题]

  活泼好动的孩子上蹿下跳,大呼小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说话声……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面对这些并不高雅的景况,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情绪激动,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演出也被迫中断。

  (7月4日《扬子晚报》)

  [读者快评]

  “附庸高雅”请先保持安静

  280块钱一张门票,可见“附庸高雅”的成本还是蛮高的。然而为何即便如此,音乐会现场还出现闹哄哄的一幕呢?除了组织者只管卖票不问进场者对高雅音乐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之外,恐怕还是与公众的“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公共场合一般都贴着“禁止喧哗”的指示牌,但是从来没能让大伙的嗓门降下来,高雅音乐会出现庸俗的一幕,还能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附庸高雅”的标签不一定是门票价格高就能贴得上,得先由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开始。公共场合都能养成安静的习惯,进了高雅音乐会现场怎么还会再闹哄哄呢?

  曾经帅哥过

  法国女音乐家,请别哭

  如今咱们的生活好了,品位高了,西方的高雅艺术也“消费”得起了,这不,法国女音乐家来咱们家门口登台献艺了。

  不过,这品位恐怕并不是生活好了,看两场演出便能立马得到质的提升。当大人小孩齐上阵,哭声喊声交织其中时,与其说是高雅艺术提升了我们,倒不如说是我们同化或异化了原本高雅的艺术。

  高雅艺术实际上不仅是一种从舞台向观众的单向传递,更体现在观众与舞台的协调互动过程中,而这恐怕也不能简单地拿个人素质说事儿。我们的观众当然有改变自身习惯的必要,不过也要劝劝不辞辛劳前来献艺的女音乐家,场面的尴尬并非中国观众刻意的不敬,而是一种文化差异罢了,还请海涵,切莫挂心。yali

  高雅音乐“水土不服”为哪般

  原本是一场高雅音乐会,却闹哄哄收场,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中国人向来好热闹,比如国粹京剧的表演,看戏的就可以在台下随时叫两声好。同时,大家吃吃瓜子、喝喝茶,台上表演的艺术家也没认为不正常。可见,艺术氛围的不同,才导致尴尬一幕的出现。

  其二,家长“拉壮丁”般的拔苗助长,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可否认,可以理解家长想让孩子受到高雅艺术熏陶之心。然而,高雅艺术也有自己的传统和风俗,如果连家长都不清楚、不知道,甚至不理解,哪里还管得了小孩子?

  其三,主办单位没有尽到宣传的义务。高雅音乐的演奏及欣赏,是有一定的“规矩”可言。既然如此,主办单位就应该在组织与宣传上多花点力气,让观众知道此类演出的“规矩”,同时督促其尽量遵守。草木菁华

  该哭的应该是家长

  布菲哭了,哭的是观众的不理解。可我觉得,更应该哭的是座位中的家长。

  家长总希望能多给孩子一些艺术的熏陶,而压根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合适。花280元带孩子去听音乐会,他能听懂吗?也许在他们的眼里,那钢琴里的音乐根本就没有爬凳子好玩,这时的音乐不就成了对牛弹琴?最终的结果是,孩子音乐没听好,玩也没玩好,家长白花了冤枉钱,音乐家的劳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何等的资源浪费啊!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劝那些家长还是别拔苗助长了,在合适的时机给孩子恰当的教育,如果总是一厢情愿地进行“熏陶”,到最后南辕北辙了,你们恐怕哭都来不及了。

  跄跄cei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