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红山到处是童趣
· 外秦淮河岸“植物家族”好热闹
· 鼓座碎成百片 神奇树脂让它复原
· 一个月天天切鸡丝终于当上技师
· 小猫“成亲” 促和两户老冤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7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鼓座碎成百片 神奇树脂让它复原
无锡洪山越国墓部分出土文物近日在南博展出
  琉璃釉盘蛇纹玲珑球、硬陶鼓座、陶缸……当你在南京博物院展厅看到这些历经了2500多年却依旧精美的文物,你可能无法想像,它们出土时曾是伤痕累累。昨天,南博对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换展,部分青瓷乐器、陶罐、玉器等首次展出。在换展间隙,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人员还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为这些文物“美容”的。

  陶罐居然也象征身份

  此次换展,绝大部分都是生活用品。“你看这些罐,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你想埋多少就多少,埋多少个是有讲究的。”江苏省考古所李则斌说,这些罐原来是用来盛放粮食、咸菜、鸭蛋等的,可惜,考古发掘的时候,这些大罐都是残片。其中,最大的越国贵族墓内存放了100个陶罐,第二大的存放了50个,其余的仅有10个。专家根据每个墓葬的规格发现,墓葬规格越高的,其中的陶罐数量就越多,这也是在有关越国考古中首次发现这个现象。

  除了换展部分出土的陶罐以外,鸿山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大量青瓷乐器再一次隆重登场。李则斌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市民的好奇心,本周六下午两点,这次发掘的负责人、江苏省考古所张敏还将在南博学术报告厅介绍这套青瓷乐器以及越国人是怎样奏乐的。

  树脂让硬陶鼓座复原

  展厅左边,一张七零八落的残片图放在了最显眼的地方,残片图的下方,一个古朴的硬陶鼓座映入眼帘。鼓座上四条肥胖的蛇,伸长脖子睁大眼睛,爬到了鼓座口。“不相信吧,这个硬陶鼓座的考古现场就是图上的样子,当时蛇的头、身子,鼓座底盘都散落在很多地方,我当时摸到一个口,还以为是一个古陶壶呢,再往下一掏,又发现了一个空心底座,后来想想估计是个鼓座。”李则斌介绍说,考古人员发现时候,鼓座已是近百个残片。

  而硬陶鼓座的修复则是修复专家周健林的得意之作。当时他拿到这些残片,第一件事就是找“扎口”,就是通过裂痕找衔接点。他把所有残片都仔仔细细清洗了一遍,然后一一分析,一一拼对,把残片复原到原位。“可是,当修复到其中一条蛇身的时候,我发现还少了一个零构件,怎么办?只好进行补缺。”周健林说,补缺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原材料进行复原,但现代人要烧出2500多年前的古陶瓷不容易,斟酌了几天,他们决定用石灰粉拌树脂的方式,先把石灰粉捏成蛇身的样子,磨平,做色,粘补上去,嘿,居然看不出来任何修复的痕迹了。

  至于粘合剂,周健林介绍说,这次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文物都采用了树脂,“这种物质可以让修复的文物保持几十年不坏。”

  琉璃竟是西施眼泪?

  琉璃,在2500多年前就有了,这次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琉璃釉盘蛇纹玲珑球,以及昨天刚拿出来展览的碧绿色的璜都是琉璃制品。看大家对碧绿的璜感兴趣,李则斌介绍说,它其实是一块琉璃制品。根据他们研究,这只琉璃璜是浇筑而成的。具体做法是采了琉璃矿后,对矿石进行加温,当这些原料成为液体后,再倒入模子里,成型。

  关于最早琉璃的生产,有一种说法认为和范蠡有关。最早的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发现的。范蠡认为这种物质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进献给越王。越王将其原物赐还,并命名为“蠡”。范蠡访遍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饰物,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后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快报记者 胡玉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