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牙防组事件”看来又有所“反复”了,6月19日的《京华时报》报道,一些参加过牙防组工作的“元老”们坚持认为,“比起牙防组做过的很多事情,违规认证只算是个小问题”。
我们的确不能忽视多年来专家们在牙病防治方面作出的贡献,但如果拿这些成绩对比一下这个组织后来“给钱就认证”的所作所为,“功”与“过”的悬殊对比让人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瑕不掩瑜”,而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诘问:是什么令一个动机高尚的事业变成了一场唯利是图的赚钱游戏?
牙病防治的事是需要人来做的,那么为什么是“牙防组”呢?一个潜台词也许就在于,正是这样一个挂靠部委的“似官非官”的组织,正是这样一个能在“政府资源和商业利益面前左右逢源”的机构,才能既有效地开展工作,又有效地积蓄资源长期“发展”。但这种依附于政府部门又游离于政府部门的组织特征,恐怕本身就埋下了其发生蜕变的制度漏洞:事实证明,这种“半官方”身份提供的天然“垄断”优势,会促使它表现出无法遏止的日益“趋利”冲动,这一点空洞的专业操守之绳是驾驭不住的。我们要问的是:对类似的机构如何监管?
世上“动机纯良,实施起来却南辕北辙”的情况太多了,牙防组只是其中一例,对于其令人齿冷的蜕变过程,我们的目光不能用在“哀悼、回味”那原本美好的动机上,因为如今“功”与“过”的排布清理,不是一场酸碱中和的化学游戏,而应该是一次肯定与否定兼具的理性扬弃,否则我们就显得过于轻率,也过于宽容了。(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