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6月19日上午,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公安部正在抓紧《户口法》的立法调研,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在那个时期,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改革的目的是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
(6月19日《中国网》)
“户籍改革的目的是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这句话从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嘴里说出来,显得意义非凡。诚如武和平所言,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它更多地体现为“限制”而非“保证”公民的迁徙自由。在现行户籍制度施行的几十年以来,“户口”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名词被附着了很多公共政策———拥有城市户口曾经在中国是身份的象征,时至今日,诸如子女上学、就业求医等公共政策依然与户口密切相连。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一个当地户口,你的小孩上学可能要多交几万块钱的赞助费,当地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你也没有申购的资格,甚至,你想找一个赖以谋生的工作,也发现人家要求你有当地户口。也正因为所谓的户口问题,很多人不得不长期“暂住”在自己家里,形成让人啼笑皆非的“奇观”……
现行户籍制度制约社会发展、限制公民迁徙自由的弊端已经历历在目,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此次武和平提到的“改革目的是保证公民迁徙自由”,其实是向人们清晰地传递了这么一个信号:户籍改革在高层已经达成共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将能不受户籍限制,在自己的国家自由流动———你不需要办理所谓的暂住证,当然,你也不会因为没有户口就被当地警方视为高危流动人口进行劝离。你的孩子可以平等地上学,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在一个陌生城市找工作、上医院,排队申请廉租房……到那个时候,“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一系列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中国特色名词,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这样的一天,想想就让人心动不已。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其实更是公共管理理念的一次飞跃。限制公民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体现的是“管理者本位”思维,在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面前,公民迁徙权的牺牲换来了管理者手中巨大的权力和管理上的便利,许多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公共政策,都能找到管理者的利益踪影(比如许多地方为了发展房地产将本地户口与商品房捆绑销售);保证公民迁徙自由的户籍制度,体现的则是“公民本位”,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最大程度受益者是普通百姓,管理部门只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利用户籍制度谋利已经是被制度隔离的一种幻想。这样的“公民本位”思维,如果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它对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和“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其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在自己的国家自由流动,但愿这一天的来临不要让我们等得太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