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建设部的验收并正式发布,它将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
(6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
但凡“标准”就必定是僵化、坚硬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标准”生产汽车零部件,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据此标定一个城市的面貌。毕竟,城市不是零部件,寄身其中的人也无法“标准化”的呼吸视听。可以想象,在创建宜居环境镶嵌进政府政绩的时候,各地会想尽办法围绕“标准”积极进取,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谁会自甘人后?
或许自此之后,全国各地有着同样多的绿地和草坪、同样多的广场和公园、同样高度的高楼和大厦,甚至同样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但当我们在流连其中的时候,是否会感受到一丝莫名的悲哀?不为那因“宜居”而付出的种种,只为我们连“呼吸”都是别人的。由此,“千城一面”的结果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们追求别样性的幸福与自由?
(张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