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华尔街顶级证券分析师的忏悔
· 我和爸爸吴敬琏
· 一生的减龄方案
· 最后的玩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6 月 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和爸爸吴敬琏
  本书是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长女吴晓莲所著,从“家人”的角度,以真挚的感情、白描的写作手法、质朴的语言生动展现了一个名门家族的传奇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家史。书中附带了大量珍贵老照片,通过这些老照片鲜活地再现了三代知识分子质朴的生活态度。

  秀才的平台

  1984年7月,吴敬琏和夫人一起从美国回到北京。在他们到京之前,大二刚上完的我已经从杭州回来过暑假了,和一伙多时不见的北京老朋友和杭州来旅游的新朋友,在北京城里疯玩。就记得有一天上午,爸爸妈妈拎着几只箱子,回到了师大的家。我印象中,爸爸在家里打了个转身,人就又不见了,给全家人拍彩色照片的重大活动,是他再次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之后才进行的。

  后来我才知道,那次他筋疲力尽地从美国回到北京,本打算好好休息一下,然后开始学术研究。不想他前脚刚进门,社科院院长马洪后脚就来访,动员吴敬琏跟他去出差。一开始吴夫人还出来挡驾,说才从国外回来需要休息,但马洪说此去就是到东北几座城市开开会,还可以边走边休息,另外一起修改一篇文章。吴敬琏架不住马老院长“三顾茅庐”之盛情,于是回京不过七天又出发了。

  一行人到达东北沈阳,要改的文章拿出来了。吴敬琏一看,题目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再思考》,稿上的笔迹他熟悉,一部分是工业经济所副所长周叔莲的;另一部分是财贸所所长张卓元的。他觉得事情有点蹊跷,询问之下才知道,文章是当时国务院负责人建议写的,目的是为“商品经济”翻案。他们在大连把文章改写后,由马洪拿回北京去分送给了几位老革命看。结果不但没有负面反应,而且正面反应还很强烈。从那之后,“商品经济”一词开始出现在一些重要文件中。

  吴敬琏这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他当然是高兴的。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第一次参加与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走得这么近地工作,并且取得了如此成果,他当然感到兴奋,这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吴敬琏在耶鲁大学,用一年半的时间,静心埋头学习现代经济理论,好像与当下中国的“左、右”拉锯搭不上界,很可能被人看作“脱离实际”。但是,吴敬琏作为严谨的学者,扎扎实实地研究学习了一番。结果,学习结束刚刚回到中国,当现实的命题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把脑袋里面的大框架和小细节都拿出来应用。

  马洪院长呢?他对那次与吴敬琏的合作也感到非常满意,于是正式调吴敬琏去位于中南海的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担任常务干事的领导职务,吴敬琏同意了。他在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上班后不久,又被同在一幢楼里上班的薛暮桥要到了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当常务干事。这个中心即所谓研究咨询机构,或西方人说的“思想库”。1985年,由几个中心合并后成为现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秀才有了平台,从此,吴敬琏的工作不仅仅是蹲在床边写文章就行了。给决策者们提供咨询意见,自然与决策者们见面,在决策者们面前说话,也可能在他们面前与持有不同意见者争论,有时持有不同意见者就是决策者本人。他的意见或者被欣赏或者遭批驳,都有可能让他出名;而后者还能使他倒霉。比如说,1990年,他被冠以“吴市场”这一名称,起因是在中国最高负责人召开的一次经济问题座谈会上,吴敬琏支持德高望众的“市场取向派”经济学家薛暮桥,与另外几位主张“计划取向”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好在改革后的中国,毕竟已经不是“文革”时的一字定生死了。后来的十几年中,因为吴敬琏认定了彻底、不含糊的“市场经济”这条路,“吴市场”的名字至今还跟着他在中国经济改革的风浪中沉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