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国务院办公厅1日下发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的用户之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
(6月4日《现代快报》)
其实在国办下发通知之前,类似的控温节能举措已经在一些地方试行过了,但从媒体的一些报道来看,效果却并不如人意。毕竟,办公室的空调有没有按要求开到特定的温度,实在是一个不怎么好监管的事情,而且,即使一些单位的空调温度没有达标,你也找不出合适的处罚办法来。毕竟,通知所体现的更多是道德约束的味道,谈不上有多大的强制性。
节能现在是个很时髦的话题,当然,也是一个很紧迫的任务。此次国办发出通知,就是希望通过政府行为来引导大家形成节能意识。这当然也是推动社会节能的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是否管用首先就取决于政府部门带头节能的诚意和决心。在我看来,相对于监管空调温度的巨大难度,政府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手段来向公众表示节能的决心和诚意,比如说关闭一些耗电量巨大的城市霓虹灯。
霓虹灯曾经是很多城市借以表达繁荣的最好载体,一些地方也在孜孜不倦地实施自己的“亮化工程”,但好像从来没有人算过这笔账———用这么巨大的电力资源来维护一座城市夜晚的灯火辉煌,在能源紧缺的今天究竟划不划算?老实说,晚上城市里有多少霓虹灯我是并不在意的,“霓虹灯越亮城市就越繁荣”的理论我也不以为然。这些动辄点缀整栋楼、一亮就是一晚上的霓虹灯,反而给了我这样的印象———这些霓虹灯除了空洞的“好看”之外实在没什么实际用途,无非是城市管理者的政绩工程罢了。既然能把这么多宝贵的电能浪费在“亮化工程”上,我看一些政府部门的节能意识也实在不怎么样。既然一些政府部门都能把霓虹灯当作形象工程,我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再凉快一点把空调的温度调到26℃以下呢?
记得前几年上海曾经因为电力极度紧张关闭过部分霓虹灯,但电力供应危机一缓解,这些霓虹灯又亮了起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关闭耗能巨大的霓虹灯不能成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如果一些政府部门不愿为了节能牺牲能给自己带来政绩的“亮化工程”,你又凭什么要求大家能够自觉自愿地控制好空调温度呢?
节能的终极手段应该是像欧洲一些国家一样强制淘汰白炽灯等耗能产品,但在此之前,如果希望通过道德呼吁来引导大家形成节能意识,政府部门自身的决心和诚意就至关重要。愿不愿意关闭“提升城市形象”的霓虹灯,正是检验这种决心和诚意的一张试纸。(易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