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访
与2556岁的圣贤聊“心得”的于丹、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的李普、被世人鉴定为“艺德双馨”的徐邦达,以及成就中国文坛亮丽风景的铁凝、绿原、牛汗、肖复兴……一个个丰满灵动的人物脱颖而出。他们在两位资深记者的访问中袒露真情……
余玮 吴志菲 著 经济日报出版社友情推荐
向世界报道“开国大典”
1949年8月底,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奉命由武汉中南总分社调到北平总社,所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与另一位新华社记者李千峰一起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报道。
“我和李千峰两个人基本上是每天轮流采写报道,10月1日,正好轮到我采访”,李普笑言。那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上午8时,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已经到达指定地点。10时,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热情的欢呼声、嘹亮的歌声,人们不断地打听:毛主席怎么还不上天安门呢?开国大典什么时候开始呀?
李普记得,“城楼上的嘉宾们当时大都住在北京饭店和六国饭店,10月1日下午两点,先一起去中南海勤政殿,交待一遍流程,就来到天安门。毛主席是第一个沿台阶走上城楼的领导人,朱老总紧随其后,那时还没有电梯,大家纷纷走上去了”。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也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时女摄影家侯波抓拍的一张照片里,李普站在城楼中间靠东一点,左边是吴晗,右边是张奚若。李普还记得那天大家的穿着非常整齐,“共产党员几乎都穿中山装,周总理穿着黑色的呢子中山装,满城楼就只有美髯公张澜穿长衫”,李普那天也穿了一件没有领子的灰色粗布中山装。穿着比较整齐,站的位置却不那么“整齐”,李普说,“我的后面站着邓小平、周恩来、刘伯承、吴玉章等,那时等级不森严,都是不整齐地站着,不讲谁前谁后”。
下午3点,典礼开始。当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面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时候,为了及时拿到主席手里的公告,李普立刻移到他身后,“毛主席显得很平静,稿子没有任何抖动。那天城楼上也没有风,晴空万里,广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读完公告后,毛泽东手按电钮,一幅巨大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拿到主席宣读的公告后,李普并没有马上离开。因为,虽然领导人的讲话稿早就写好印发出来了,但还是需要他们的亲手稿,来核对每一处字词的小改动。“那天11个人的讲话中,陈毅老总的最短,只有5分钟”,李普说,“其中数宋庆龄的讲稿写得最精彩,她先用英文打草稿,然后翻译成中文,她有自己的特色,毫无八股气,生辣漂亮”。李普看见她的手稿上,有的字注上了拼音,因为她不大会讲普通话,整篇文章,都是用上海味道的普通话念的。
庆典活动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人们都渐渐散去了。而李普还要赶写开国大典的新闻稿,这篇稿子新华社必须在当晚发出,以便第二天全国各报采用。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载了李普采写的报道开国大典的文章,文中特别写道:“毛主席亲自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这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有些人觉得不解,写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即可,为什么非要写“按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呢?
原来,50多年前的中国百姓,还有不少人相信神灵,“本来那时社会上就流传着解放军能飞檐走壁、神仙保佑之类的故事。如果再亲眼见到毛主席远离旗杆竟能把国旗升起来,那又不知道要编出多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因此,李普依照胡乔木的建议,在这句话上不嫌累赘、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电钮和旗杆之间是有电线相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