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的争论、QFII和海归经济学家高调唱空、证监会的两次风险提示、央行的金融调控组合拳,都未能阻止沪深股市连创新高,但从中人们不难嗅觉到有关方面抑制“疯牛”、维护慢牛格局的意图。
虽然没人能预测阶段性头部在何处形成,但时值5月末,我认为投资者有必要将此前积极进攻之策调整为积极防御之策,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持仓结构进行战略性转移。
首先重新审视丰厚的获利盘,清理“门户”,抓紧“春收”。对一般性的题材股、绩差股,若无实质性的业绩、后继题材,只要是经几波大幅炒作、股价涨幅惊人,连续放出巨量后缩量,就应果断地将胜利成果“拿下”,将账面盈利变为实在收益。哪怕它其后再涨一段也绝不后悔,一定要保持平常心。
其次,对参股券商概念股这一全年的主流热点仍可持仓、加仓,组合式投资,在防御中积极进攻。今年以来,市场最火爆的热点便是参股券商概念股,目前每天3000亿左右的成交量已昭示,今年券商是成长性最高的行业,其业绩增长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计。尤其是那些成为券商第一大股东、控股20%以上的上市公司采用的是权益法,可以合并报表,将券商的巨额利润按比例划过来。即使参股券商比例在20%以下,采用成本法计收益,其股权增值也十分惊人,获得的利润也是实实在在的,可持续性的。可以说,参股券商概念热点追逐的不是网络股般的“市梦率”,而是可预期的价值增长。但是,对参股券商概念股仍宜用“优选法”筛选,我给出的条件是:是券商的第一大股东;控股比例越高越好;券商借壳上市已获批准;是创新类或规范类券商,营业部数量要多;股价尽可能低;参股券商的市值与自身股本之比越高越好。
又次,对下半年央企或民企集团注资、整体上市概念股提前布局。鉴于目前上市公司资产仅30%,而背后集团的非上市部分占到70%;央企上市部分的资产仅3.26万亿而总资产竟有12.3万亿这一状况,股改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大集团尤其是央企集团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实现整体上市,把上市公司做优、做大、做强,提高国内和国际竞争力。要完成中国资本市场这一重大变革,需要有更多的投资者将储蓄变为股市投资,需要证券市场持续繁荣。只要这个任务不完成,牛市行情就不会结束。要发现这类题材,一要看上市公司股改时的承诺;二要看上市公司背后的大集团的实力;三要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越好);四要看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五要看大股东可注入资产的质量;六要看股价的适中性;七要看季报中有无新的大机构介入。
也许有人会问,你以往一贯主张冬播、春收、夏歇、秋抢,现在为何在夏天建议战略转移式持仓?答案是当今我们遇到的是几十年不遇的大牛市,与以往的间隙性牛市和熊市截然不同。因此,中国股市能涨到何时何位,谁都无法判断,谁都无法预测顶部在哪里,这是中长线投资者敢于大胆入市的底气所在。即使大盘出现调整,也不可能是以往那样的长期调整,只是牛市中的调整,阶段式的调整。而我主张的战略转移持仓的对象都拥有超越常规、超越估值标准的题材,有预期的业绩爆发式增长作后盾,非但无惧这种调整,反而能在有效防御的前提下积极进攻,再创辉煌。
李志林(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