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是有的国家是基于扩展疆域、驱赶土著居民或吞并别国领土的侵略性的开拓,而有的则是消除国内地区差异、促进民族团结和巩固国家统一的积极性的开拓。
中国开发北大荒,属于后者,是积极性的移民开拓。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这场史无前例的烁古震今的“移民开发”就揭开了序幕。随后,一批批转业军人、大专学生和城市知青前仆后继向北大荒挺进,经百万移民三代人持续60年的大开发,终将漠漠北大荒建成为现代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那么,这场伟大的开发是如何缘起的?
毛泽东说:1946年决不可空过
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历史性文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指出:“……此次我军十万余人进入东北和热河,新扩大者又达20余万人,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加上党政工作人员,估计在一年内将达40万人以上。如此大量的脱离生产人员,专靠东北人民供给,是决不能持久的,是危险的。因此,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1946年决不可空过,全东北必须立即计划此事。”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在东北地区,占领营口、沈阳,围攻四平,侵占长春,一直威逼到松花江南岸。战斗激烈地向北推进,东北局迁到哈尔滨市,与北满分局合并。前方的伤员陆续转移到被称为后方根据地的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牡丹江等省,其中一部分伤愈重返前线,还有一批不能重返前线,而又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荣誉军人,需要妥善安置。
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北满分局书记的陈云,把注意力移向北满平原上的漠漠大荒。他责成各级党、政、军机关,利用已经撂荒的日伪开拓团的耕地,办起一批以自给生产为主的农场和生产基地,并逐步加以扩大。
从冀西平原来东北的原黑龙江省委机要交通科长杨清海,成为兴办农场的带头人。当时,雪已开化,春耕当紧。杨清海就同总务科长骑马踏查,选择场址。最后,定下来离北安10多里地的黄家店作为场址。
在北大荒开发史上,由老红军担任农场场长的首推高大钧。他曾是合江省省会佳木斯的市委书记,这年冬天,高大钧离开市委,投身到新兴而艰巨的农垦事业中来。他亲手创建了合江省水利农场,并担任场长职务。高大钧从省委要来一个武装连,又从牡丹江、鸡西、吉林延边地区动员一千多名朝鲜族移民,连家带口,在开拓团的废墟上创建农场。高大钧创建的合江水利农场,后来改名“星火”集体农庄。取名“星火”就是寓意: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当年,黑龙江地区的五省一市,从省到县都创建了这样的小型农场,这100多处小型农场,犹如100多面火红的战旗,在黑土地上高高飘扬。
“公营农场”的诞生
1946年冬天,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打响了。我北满部队集中三个纵队共12个师的兵力,经南北两线作战,巩固了北满,坚持了南满,扭转了东北局势,敌军由进攻转入守势。
这时,陈云才舒出一口长气,同李富春一起,主持召开了东北财经工作会议。在分析东北形势和部署财经工作时,陈云强调指出:“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各省要在国民党难以插足的地方,试办公营农场,进行机械化农业试验,以迎接解放后的农村建设。”
1947年6月,刚从延寿县迁回哈尔滨市才两个月的松江省政府,首先在尚志县一面坡创建了省营第一农场。松江省政府首任主席冯仲云,亲自抓筹建农场的事。冯仲云把自己的设想和建设厅长孙新仁商量。厅长同意将拟议中的农场,定名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
酝酿场长人选时,他俩不由得想起厅里的两位年轻共产党员、大学毕业生来。一个叫李在人,河南舞阳人。另一个叫刘岑,祖籍四川巴县。这两位大学生“场长”走马上任。冯仲云给他俩配了一名畜牧技师,一名办公室主任。还派了两名通讯员和一名木工,拨给两台烧木炭的汽车。李在人和刘岑在哈尔滨招收了11名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算是建场的技术力量。没有机械设备,就在一个白俄开设的小工厂里买了10多件农机具。又从外县调来日本开拓团遗留下来的“哈拉马苦”、“卡特比鲁”、“苦麻斯”3台旧火犁,从阿城糖厂买了11匹役马、三台胶皮车,加上烧木炭的汽车。这就是创建农场的全部家当。
1947年6月,这支由18人组成的队伍,从哈尔滨来到珠河县(今为尚志县)一面坡,又从当地招收l4名农业工人。6月13日,宣告农场正式成立。8月12日,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开犁了。机车一下就拽4副大犁,一开犁,齐刷刷的四条垄躺在身后。在刘岑指挥下,两台车完成了4垧地的开荒任务。场长李在人破例地到一面坡买了一角猪肉、半缸二锅头,把大伙召集到一起,庆祝开犁。
这一年,刘岑和拖拉机手们一身泥、一身汗,共开出了1300多亩地。
1947年夏季,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决定在5个省各办一个公营机械农场的同时,打算在东北政委会也办一个机械农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时任牡丹江省建设科科长的周光亚就被指令负责机械农场的筹建工作。筹建农场时,周光亚唯一到手的是上级拨给的150万元(伪满绵羊票)。他带领人马来到通北,大地已经是白雪茫茫。他们便在日伪开拓团训练学校的遗址里暂时住下来。残破的房框,没有房盖,他们割了几捆小叶樟塞在窗框里,顶棚搭上些树枝,铺上枯草,就算安家了。室内冷风飕飕,寒气逼人,四处透风,他们风趣地称为“五风楼”。夜间没敢脱衣服睡觉,都穿棉鞋戴棉帽,缩成一团。周光亚从废墟上捡些砖头回来,用火烧热,并排铺在地上,像睡热炕一样。
这年,通北机械农场迎来了第一个金色的秋天,全场干部、职工在荒原上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见效益的奇迹!
第一代拖拉机手
从1946年创办各类小型农场开始,短短3年时间,黑龙江地区机械农场的“幼苗”纷纷破土而出,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当年,有一段顺口溜甚为流行:“北大荒,四大累:摇纳齐,研大瓦,掏滚筒,抠大犁!”这表明:拖拉机手数量少,技术水平低,作业时故障多,劳动强度大。时任“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局长的顾绍雄见此状况,很是着急,他号召最早创建的农场开办拖拉机手训练班,从邻近县城招收一批有志于农业机械化的中学生,将他们培养成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这3所训练班当年被誉为北大荒的“抗大”,培养了一批拖拉机手,著名全国劳动模范耿德、梁军、王世成就分别来自这3所训练班。
1947年10月,还在学校读书的耿德串连了好多同学,一齐报名来到了通北机械农场。场长周光亚把他们送到“亚布力拖拉机手训练班”去学习。结业考试,耿德评上了三级驾驶员。
耿德回到通北机械农场,继续刻苦钻研,从助手、车长到拖拉机中队队长,带领车组和队员们,一再创造新纪录。他首先搞成土联结器,将拖拉机由牵引一台播种机作业,改装成牵引3台播种机;工效自然提高3倍。又把48行原播小麦的播种机,改装成24行播大豆,不仅节省了种子,而且铲趟时节省了工作量。又把苏制的C—6型康拜因的收割台下降,实行低茬收割大豆,减少了损失,提高了工效。
不久,通北机械农场也成立了女子拖拉机队,来自工厂、农村、学校的21名姑娘,集合在一起,命名为“第二女子拖拉机队”。她们拥有4台拖拉机,4台联合收割机,承担914垧耕地,当年打下了千余吨粮食。
1950年9月25日,首届工农兵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开幕。英模代表中间,居然有三位来自黑土地的拖拉机手。这是北大荒的骄傲,机械农场的骄傲!那年耿德21岁、梁军19岁、王世成才18岁。
9月25日下午3时,军乐队奏起了《东方红》乐曲,毛泽东主席走上了主席台。整个会场沸腾了。毛泽东代表党中央致祝词,他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语调缓慢而有力:“你们在消灭敌人的斗争中,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斗争中,克服很多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极大的勇敢、智慧和积极性。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
郑加真 《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