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牙防组的财务问题已初步查明:从2002年到2005年,牙防组违规认证收入共计218.5万。另外,卫生部的审计报告还显示,牙防组成员,特别是领导层大量从牙防组获得个人收益。
(详见今日《现代快报》)
“两张桌子两个人”是对全国牙防组这个“权威组织”工作方式的形象概括。这个牙防组从1997年到2006年累计收入2769.76万元,其中竟有1400万用于工资福利,可牙防组专职员工只有6人。对于牙防组来说,可能最大的课题不是如何帮助中国人防蛀牙,而是如何将这些装进口袋,能够洗白。
所以,虽然不是一个法人组织,但几个教授给自己开工资、开奖金、开房租补贴(同时还开了住房未达标补贴)、电话补贴,自肥到了近乎可笑而又疯狂的地步。更可笑的是,自去年媒体展开大规模的追查之后,牙防组的主要成员,一方面完善账目,一方面主动退还部分“实在说不过去”的收入,妄图自保。
而到目前为止,除了卫生部的审计机构之外,并没有司法机关介入事件调查,这是非常令人不解和担心的。
令人悲哀的倒不是人们被牙防组一忽悠就是20年,而是在这20年里,有关职能部门充当了更加可悲的角色。自1988年12月16日由卫生部批准成立之后,全国牙防组于1992年6月成立了“口腔保健用品专家评审委员会”,开始对口腔保健用品的“口腔健康促进功效”进行检测和认证收费,算是正式开始走向“市场”。这中间,违规现象非常明显,全国牙防组作为卫生部设立的非法人专家咨询性组织,并不具有对外开展产品检测和对产品质量进行认证的权力,其认证行为明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至于内部的财务混乱,更是稍加关注就会有所发现的,有关部门如何能够对这样明显的违规视而不见呢?如果不是渎职,那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有关部门也成了牙防组认证收费这一利益链条上的共同体成员。仅就常识而言,对“牙防组认证”这一大蛋糕,有关部门不流口水才怪呢!
牙防组出事不需要理由,只需要一个突破口,所以,李刚博士的诉讼就成为压倒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李刚的公益诉讼一开始却是数次碰壁的,难道这不需要反思吗?现在,对牙防组的审计调查,是由批准成立牙防组的卫生部有关部门在执行,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在这件事中,卫生部也实在难以自证清白。对牙防组的问题,必须由独立的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才对。况且,牙防组的财务混乱,资产流失,已经涉嫌违纪违法,纪委和司法部门的强力介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就当下而言,牙防组已经成为死老虎,不应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更值得关注和追问的是,在牙防组的利益链条上,还有哪些隐身的分赃者?对出现的这一牙防组闹剧,需要对哪些部门哪些人进行问责?还有哪些类似的牙防组需要清理整顿?如何从制度建设上杜绝另类“牙防组”的出现?牙防组的敛财为什么会这么容易?那些大度地赞助牙防组的企业,其不当收益到底有多少?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答案,那么,“蛀虫”教我们防蛀的闹剧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