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2008年的新高考模式,不少名牌大学可能会因此错失不少尖子生!”昨天,在南京大学举办的“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全国百所知名中学校长论坛”上,江苏一名中学校长心疼地说。原来,这所中学有75%的学生选择了理化组合,也是学校最优秀生源。如果按照原来的高考模式他们完全能考上大学,但现在却得打个问号。在已经结束的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测试中,很多理化尖子生都被政治学科“卡住”了,否则学校得4A的学生人数将翻一番。
高考方案体现“木桶效应”
昨天,无锡的一名中学校长介绍,2008年高考中,语、数、外三门课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是条“硬杠杠”。可是,对那些理科尖子生而言,语文和外语这两门学科并不是他们的特长,有的反而是薄弱学科。这就让文科的学生占了优势,很多理科的学生可能因此“出不来”,吃了亏。在他个人看来,2008年的新高考方案体现的是“木桶效应”,而不是特长效应,即考生的竞争和高考优势不是建立在学生最擅长的优势上,而是建立在了他的“短势”上,这实际上对一些理化很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还有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则向记者透露,这次学业水平测试中,学校得4A的学生大约有155人,这个成绩并不理想。很多理科尖子生得了3个A,都是被政治难住了,学校做了一次统计,如果不是政治学科没考好,学校得4A的学生人数将在300人以上!也就是说,这些理化尖子生,因为政治不好,已经失去了高考统考加10分的可能。
高校录取也得“因时而变”
针对理化尖子生可能吃亏的现象,一名中学校长提议,高校录取最好也能因时而变,这样才能录取到合适的人才。
他表示,2008年高考思路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全面发展当然是对的,但在大学里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性格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到学科来说,应该照顾不同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方向。比如,理工类的专业需要那些更有创造性的理科学生。
他建议,对于一些名校而言,招收高质量优秀学生是其目标,但在2008年高考方案出台之后,这些高校虽然能招到优秀的学生,但不一定是特别需要的。他建议,高校在录取方案的制定上应当采取一些变通的措施,既能考虑到学生的3门主课的总成绩,又能让单科成绩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学校能否增加自主招生的名额,多吸纳理化尖子生。
通讯员 罗静
快报记者 谢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