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看点/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小学门口 女教师惨遭家长割喉
· 对于“单位腐败”如何追究责任?
· 晒黑一族:我们能做什么?
· 体验穷人生活是一种为官美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5 月 19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晒黑一族:我们能做什么?
  5月13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在经历了晒工资、晒房子、晒情感、晒股票之后,“晒黑”又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话题。

  与以往诸多略带炫耀性质的“晒客”行为相比,“晒黑”显然更加贴近民生,其所揭露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的,相似的经历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晒黑族”的异军突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是网络时代的赐福,从博客、播客一路下来到晒客,又从晒客迅速跳转到晒黑。前者晒自己,后者晒社会的不公与阴暗。晒黑所公开的内容大多出自晒客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因而带有网络监督的性质。

  比如最近在济南一家影响较大的网站上,有人这样报料:“向税务机关举报!济南商场饭店中有给假发票的,甚至不给发票的!”在一连串的跟帖中,甚至列出了当地一大串黑心商家的店名。正如网上的评论认为,晒黑是网络上的抱团维权,以披露社会不平而唤起人们警觉。

  我最初接触“晒黑”一词时有点不明所以,但当我一旦了解这个词的含义,立即就联想到另外一个词“扒粪”。1947年9月,胡适在天津作过一次讲演,题目是《我们能做什么》。胡适当时提出的问题是:一个普通人究竟能做些什么?其实,今天的晒客也就是胡适笔下那些分散的“个人”。在胡适看来,个人可以尽力而为的事有三类,其中第二类,便是“扒粪”。扒粪来自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扒粪运动”。

  据胡适介绍,当时美国新闻界兴起的扒粪运动,是出于新闻记者的责任良知。他们目标对准的是大中城市中的“Boss”,即老板。这些人凭借权术、手段和各种势力,为霸一方,垄断市场。而扒粪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和这股恶势力作战,它注重调查事实、搜集证据、研究策略,从而最终揭发黑幕。这个运动由一个女记者带头,结果在全美产生影响,并取得很大成果。讲演最后,胡适呼吁:大家作为个人“要有扒粪精神”,“不怕臭,努力扒粪,调查、揭发……”

  可以看出,今天的“晒黑”其实就是当年的“扒粪”。两者在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并且都是通过个人来完成的。不同的在于,当年美国扒粪运动的主体是新闻记者。今天不然,网络使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成为记者,至少都可以报料。

  针对今天勃然而兴的晒黑,我也想提出“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就目前的晒黑状况而言,它所针对的主要是商家,出发点是维权。我以为,这只是晒黑的一个维面。发展下去,晒黑就不仅针对商家,而且针对权力;它不仅维权,同时也督权(监督权力)。因此,依靠网络优势,揭露社会中的权力不公,让权力在权利面前收敛———这既是“无权者的权利”,也是晒客作为公民的责任,更是晒黑以后的一个方向。

  在我看来,最近网络上流传的两个帖子就是针对权力的晒黑。一起是5月9日银川市某区中小学举行运动会。开幕式上各级领导一个接一个讲话,当天气温仅为15℃,台下参加开幕式表演的400名小学生身着单薄的表演服在大风中苦等近一个小时,瑟瑟发抖。另一起是5月中旬陕西丹凤县举行首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那天下雨,领导和嘉宾都穿上了雨披打起了伞。可是坐在他们前面的百余名小学生衣服湿透却既不能打伞也不能穿雨披,因为这样会挡住后面领导的视线。两起事件各自都配有一组鲜明的照片。它们如此直观地让人感到什么叫“官本位”、什么叫权力、什么叫权力至上。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有阳光就必然有黑暗。晒黑就是用黑色的眼睛穿透黑暗,并把它抖落到阳光下。

  但要注意的是,就像扒粪不是泄愤,晒黑也不是攻讦。负责任、讲理性,避免捏造、反对谩骂,这应该成为以后晒黑的基本共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