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留下外孙 把女儿女婿“赶”出中南海
· “和平时期,军衔授到上将为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5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女儿朱敏、女婿刘铮谈父亲朱德元帅
留下外孙 把女儿女婿“赶”出中南海
  初春4月,阳光明媚。记者来到北京市西直门附近的一幢普通住宅楼。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朱德元帅身着军大衣的半身塑像,四周摆满了绿叶盆景,顿时让人感受到一份有别于平常人家的庄重。

  “你们来啦,快进来吧。”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把记者带到客厅,他是朱德元帅的女婿刘铮。他的夫人、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朱敏正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等候记者。近年来,朱敏身患多种疾病,患脑血栓和股骨颈骨折后,她已很少出门。

  在客厅,朱敏与刘铮,两位年逾80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父亲———80年前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摸清敌情

  亲自绘制兵力部署图

  尽管从小不在父亲身边长大,但朱敏非常了解朱德元帅的戎马生涯,“老人家曾经和我们说过革命时期的一些事情,我知道,南昌起义是爹爹第一次以中共党员身份参加领导的。”

  1927年7月21日,朱德秘密由武汉返回南昌,主要任务是了解南昌的敌情,准备武装起义。他把敌人的兵力、指挥官的特点和部队布防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还绘制了一幅详细的敌兵力部署图。8月1日起义时,贺龙指挥20军攻打驻藩台衙门的朱培德第五路军总指挥部时,就是按照朱德画的地图进攻,很快把五路军总指挥部门前的两个碉堡拿了下来。

  起义中,朱德并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起义军主力11军辖8个团,由叶挺指挥;20军辖6个团,是贺龙的部队;朱德率领参加起义的有军官教育团3个连和南昌警察局2个保安队,500人不到,只能算一个营。然而,朱德巧使“调虎离山”计,设宴拖住了敌人的两个团长,使敌人的两个主力团失去指挥,保证了起义顺利进行。

  后来,周恩来谈到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时,称他“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和向导”。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剩余的部队在宜章发动“湘南暴动”。随后,朱德、陈毅率部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建立了红四军,朱德出任军长。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是朱德在党内、军内的代称,他于1946年至1954年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接受“任务”

  康克清“考察”未来女婿

  退休前,朱敏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任教,“其实,我在苏联学的是教育心理学。”朱敏说,报考教育专业,是她在战争年代目睹许多孤儿悲惨境遇后立下的志愿,然而,由于从小在苏联学习成长,“中文没有俄语好”的朱敏后来改教俄语,一辈子都在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在苏联学习期间,朱敏不仅学有所成,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1949年,在一次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举办的联欢活动中,朱敏认识了大使馆工作人员刘铮,而且第一眼就对这个“个头瘦高、面容英俊”的年轻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朱敏小1岁的刘铮,是解放区外语学校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因为俄语学得比较好,新中国成立后跟随王稼祥大使赴莫斯科,参加大使馆筹建工作,负责安排中国在苏留学生的生活。

  在朱敏眼中,刘铮“工作认真积极,为人随和”;而在刘铮看来,朱敏“善良正派,没有架子”。于是,两人在不断交往中擦出了爱的火花。

  “在这期间,她还考验过我。”刘铮说,“当时朱敏有几个关系好的同学想帮她试探我,看我是不是真心喜欢她。她们用一个小计谋,派了另外一位女同学来向我示爱,经常找我出去谈话,试试我有没有三心二意。结果,试探没成功,我经受住了考验。”说到这儿,老人哈哈大笑。

  刘铮忐忑不安地等待朱德的认可,“我们结婚是通过了层层审查的,很不容易。”

  1952年,朱德夫人康克清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后,率团访问莫斯科,朱敏也随团参加活动。“康妈妈一直询问我的个人问题,这是爹爹交给她的‘任务’。”原来,朱敏与刘铮在苏联谈恋爱的消息传到了朱德的耳朵,他和天下父母一样,既高兴又有些担忧,于是让康克清到莫斯科访问时,趁机问一下情况。

  听到朱敏表态后,康克清让大使馆安排刘铮送文件给她,借机见了这位未来的女婿,并与他交谈了一会儿。“刘铮走后,康妈妈对我说:‘刘铮是个不错的小伙子,我代表你爹爹表态,同意你们的婚事!’”朱敏知道,父亲一定会尊重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婚姻,让自己做主。

  1952年底,朱敏与刘铮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

  留下外孙

  把女儿女婿“赶”出中南海

  结婚一年后,朱敏毕业了,两人回到祖国,与朱德一起住在中南海。

  “我直到回国后才第一次与岳父见面。”刘铮回忆说,“那时候我感觉很拘束,因为第一次见到这样一位开国元勋。在回国前,朱总司令在我的印象中总是非常崇高的形象。但接触以后,发现老人家非常祥和,非常朴实。他一再嘱咐我们,‘家里的事不要你们操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提出来,我们尽量地帮助你们。但是你们也要尽量地俭朴,要自力更生,靠自己维持家庭生活,照料你们自己的子女。’”

  朱德元帅自己的生活也十分简朴。“一日三餐,一般就2个凉菜、一荤一素2个热菜,再加上稀饭和馒头等。”刘铮对岳父的勤俭印象深刻,“老人家特别喜欢吃四川泡菜,几乎每天晚饭都要吃。”

  朱敏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哪儿都要“开荒”:“爹爹无论住在中南海还是玉泉山,都会在房前屋后种点蔬菜瓜果,他和康妈妈自己动手,刨地、播种、锄草、浇水、施肥。”朱敏说,这是父亲对晚辈们最好的言传身教。

  回到北京不久,朱敏的第一个孩子刘建就出生了,这让年近古稀才当上外公的朱德喜上眉梢:“就叫‘建建’吧,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将来建设共产主义。”事隔多年,朱敏仍然清晰地记得父亲那天高兴的模样:“爹爹把婴儿小心地托在手掌上,戴着老花眼镜,仔细地端详,久久不肯放下。”

  然而,就在朱敏休完产假,刚到北京师范大学报到上班不久,她和丈夫刘铮就被朱德“赶”出了中南海。

  “爹爹提出来,你们刚回国时不习惯,在我这儿多住一段时间,但你们现在逐渐习惯了,要学会自力更生,提高自己自力更生的能力,应该搬到单位的集体宿舍去住。”朱敏一开始有点儿想不通,这不是挺方便的,也没有什么特殊性,干吗要让我们单独生活?“爹爹知道我们的心思,就对我们说,我们和他一起住在中南海,生活太优越,容易脱离群众。他希望后代都自重自立,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爹爹还说,孩子可以留在他们身边,他和康妈妈来管,我们不用操心这个事,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到单位去住,和单位的群众打成一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自己进步有好处。”

  于是,朱敏与刘铮各自搬到单位的集体宿舍,每逢星期六晚上才回中南海与家人团聚。过了几年,北京师范大学给朱敏分配了一间单独的房子,刘铮从外交部的集体宿舍搬了过来,两人这才有了自己的家。《新民晚报》供稿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