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身上不背上个分数,看来实在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事情。
最近出现的一个例证,就是广州华南师大附属南国实验小学要对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小学生毕业无需考试,“没有成绩,如何检验孩子六年在校学习生活的成果呢?”报道说,考核内容达8项,包括论文答辩、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汉字、掌握一种乐器等。消息一发布,马上就有反响,还有些人认为要小学生搞论文答辩太过分。我想,让小学生写个论文,搞搞答辩,也未尝不可。
我知道,现在有倡议大学生毕业不要做毕业论文的,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时间紧,毕业论文大多抄来抄去,实在没有必要做下去了。论文水平低了,不去提高水平,而是干脆放弃。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毕业要搞论文答辩,大学毕业却不要求做论文,确实是别有生趣。
不过,就事论事,大学毕业不做论文很滑稽,并不表示小学毕业要做论文也很滑稽。论文不必神秘化,论文多种多样,不见得都要创造新知识,不见得硬要是学术论文嘛。大学有大学的要求,小学有小学的要求。一个小学生,能写一些话来,论说个把道理,也不妨称之为论文的。所以,我觉得让小学生搞搞论文答辩也未尝不可。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也赞同“综合素质考核”。听起来,综合素质考核好像是个全面的衡量,但我想其实也意味着对某些学生全盘否定。说一个学生“文化学习不行”,那还可以在别的方面去发展啊;而要说一个学生“综合素质不行”,估计也就差不多无可救药了。
什么是综合素质,我是不清楚的,但我想一个孩子,哪怕论文答辩、汉字书写、普通话发音、乐器演奏都不尽人意,你也不能分数一给,就定性为“综合素质不高”。人的发展是多向性的,是自由的,用某几种技能来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肯定否定,没有合理性可言。对小学生来说,从文化学得好,变成从文化学习到乐器演奏样样好,这就“综合素质高”了吗?这种“全面发展”,不过是技能拓展罢了,与人的素质何干?按这种观点来衡量,人类历史上闪耀的群星都综合素质不高,屈原、朱熹、鲁迅、胡适、罗素、尼采、贝多芬、霍金,都未能在技能上“全面发展”,你去打打分看,看“综合素质”能得多少分。
我看,现在社会已患上了一种“素质病”,满耳听到素质的焦虑。谁都能感慨一番别人素质差了,好像很多人都不配做我们这社会的成员,仿佛一个好社会非得开除一些人似的。而好的素质是什么呢,说起来真是全面,从不随地吐痰、勤洗澡,到知识多、学历高都是,当然,决定性的还是听安排、很驯善,如果知有义务而不知有权利,那就最好。我对这种用“素质主义”代替人本主义的偷梁换柱搞法很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