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英雄
酸:
铸件改造耗费一周
“歼十”的全部研制过程历时近20年,众多参与研制的工作人员都得承受着无人喝彩的痛苦。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荣怀昨天感慨,每个航空人对蓝天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都深藏着一个梦想。但是干航天事业有时要注定一生寂寞孤独,必须扑下身子干事业。如“歼十”研制近20年,还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个项目。
“歼十”研制中的一个细节,罗荣怀一直记忆犹新。“那时,做好了一个超大型的铸件,但是由于相关技术条件不具备,尺寸超出误差范围。”他介绍,安装时发现这个问题,大家都十分紧张。因为要重新做一件,时间上肯定来不及。于是,研究人员很快组成一个研讨小组,对这个“独生子”进行细致分析、试切。花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总算把这个铸件改好了。
甜:
“歼十”机动性能最棒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原所长、现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李文正昨天也来到南航科学馆,向学子们介绍了“歼十”的性能、创新等等。
“在众多优势中,您觉得最突出的一项性能是什么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李文正脱口而出,“当然是机动性能了!它在空中转弯、爬升都非常迅速,也就是说转换趋势非常快,而且时间也非常短。”
苦:
试飞员一天五次起落
从1999年底,“歼十”的研制就进入试飞阶段。试飞的艰苦,中国试飞院党委书记于以贵至今历历在目:“在多年的试飞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压根就没有休息日。试飞员们的工作强度也极高,有的一天就得五起五落,还有的一飞就是4个多小时。”
“那段日子被我们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于以贵笑称,在试飞场,在炎炎夏日的烘烤下,飞机外壳常常像烙铁般滚烫,不小心碰到,胳膊上就是几个血泡;冬天气温又跌到零下30℃,机身又变得冰冻,手一摸就掉下一层皮。
辣:
今年铁定装上“中国心”
“现在,‘歼十’还用的是国外发动机,什么时候能安装‘中国心’呀?”报告会上,南航一名学子发问。对此,李文正解释,一般情况下,新机的研制过程中都是先使用成熟的发动机,这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这和发动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没有任何关系。
“这颗‘中国心’今年一定要装在‘歼十’上!”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荣怀介绍,为了更为谨慎、小心,让项目更成功,所以刚开始使用了成熟的发动机。其实,发动机与飞机是同时研制的,目前已经基本定型。通讯员 珩文
快报记者 谢静娴 文/摄
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歼十飞机的研制成功,扬了国威、壮了军威。但赞誉、鲜花、掌声的背后,却有常人难以体味的艰辛。昨天,一批参与“歼十飞机工程”的校友回到母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南航学子们讲述了“歼十”研制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歼十”英雄在南航讲述“歼十故事”,左边为罗荣怀,中间为李文正,右边为于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