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安县一对夫妻,因为贫病交加,而无论是合作医疗、民政特困户救助、疾病救助等所有救助制度,都无法解决他们的现实困境。绝望之余,他们把自己捆在一起,相拥投江,留下年仅12岁的孩子陈泽彪。
(4月5日《新京报》)
那对夫妻是2月22号投江的,亲友沿江寻找了将近一个月。我不知道在父母突然失踪的将近一个月时间里,那孩子经历了怎样的噩梦。我也不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他的路在哪里。报道说他从此只能跟78岁的老奶奶相依为命,说他的病需要每天喝牛奶养着,而他早已经没有牛奶喝了。
好在大众传媒的发达,使得这样惨烈的悲剧能够很快曝光。相应的社会救助,主要是经济救助,相信会源源不断。但是,那孩子失去的难道只是经济支柱吗?孤儿之孤,既在于经济之孤,更在于亲情之孤。那种切身的呵护,那种琐碎的体贴,那种持久的牵挂,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晚上掀被子谁再给他盖上?衣服纽扣掉了谁给他缝上?头疼发烧谁带他去看医生?曾经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所需要的爱体现于日常生活的无数个细节之中。这种体现于无数个细节中的爱,是任何经济上的救助都无法补偿的。
有消息说,可能会把这个孩子送到孤儿院去。对此我不以为然。说句大不敬的话,世风日下之今日,学校不成学校,医院不成医院,但凡本来应该比较崇高的行业都染满了铜臭之今日,孤儿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我丝毫也不敢乐观。孤儿院或许吃喝不是太大的问题,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所必需的亲情和爱吗?
对于孩子来说,爱就像氧气那样,是心灵成长的养料,须臾不可少。那座破败的农舍里已经永远失去了爱的氧气,孤儿院里也不会有多少爱的氧气,可能源源不断的经济资助也不能替代爱的氧气。我相信那孩子很快就可以再喝上牛奶,但爱的氧气,却只能到梦里去寻找,他心里的伤口,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平复?
所以我想,那孩子最需要的,可能还是一个家,一个能够为他遮风挡雨的家。我想或许可以发起一个小小的征家活动,应征的条件,除了能够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外,最重要的,是能够给孩子持久的爱。我坚信如果有媒体愿意做这样的好事,登高一呼,民间力量的汪洋大海,该蕴藏着多么巨大的爱的力量。不消说一个陈泽彪,就算有成千上万个陈泽彪,都不难给他们找到他们最需要的家。
其实陈泽彪父母及其自身的不幸,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并非个例。这些类似的悲剧有一个同样的疑问:如果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和帮助,陈泽彪的父母何至于投江?包括医疗在内的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其实不单是陈泽彪父母心里最大的痛,也是很多草根心里最大的痛。就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的草根都是保障体系不完善下的孤儿,他们都需要帮助、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家园。
那么就让我们同病相怜,彼此搀扶慰藉吧。把我们的所在,变成爱的家园,变成精神上的家园。而这一切,就从陈泽彪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