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中关村1980年到2006年的历史进程。作者花费了三年的时间,采访了三百多个人物。有在中关村捞得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世界500强的超级大鳄,也有出师未捷的悲剧英雄。所有的那些雄心、野心、权谋、商战、虚与委蛇和彻底疯狂,伴随着云谲波诡的政治风云,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电子一条街
在1984年5月到9月的这一段日子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人如此乐观?我们仔细检查当日记录,可以知道,这是中关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是它的一个里程碑,或者不妨说,白颐路就是在这时候完成向“电子一条街”的转变。
最初的彷徨无措已经被消除了,这条大街现在毫不犹豫地走向计算机的世界。华夏、科海和京海,在年初不约而同地确立这个目标。接下来的这个春天和夏天,白颐路上又挂起14家新公司的招牌。当民间蠢蠢欲动之时,官方也插进一只脚。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一个新机构,名叫“微机协作组”,从计算所请来一位资深专家蒋士飞当组长,汇拢一批科技人员。他们原本想在全国推广个人计算机,不料它却提供一个机会,让一群胸怀异志、口是心非的人能够在一起共谋。用不了多久,“协作组”的两位成员便红杏出墙,到权力真空的白颐路上去开辟自己的公司,一个叫“四通”;一个叫“信通”。
信通公司在同年11月问世,把一位让人感佩、怨恨和惋惜的人物送上了中关村的舞台。她叫金燕静,头脑敏锐,是个天才的组织家。她能最大程度地把她积累起来的人脉变成资源。她原是计算所科学仪器厂的一个职工,居然说服三个官方机构———中科院计算所、科学仪器厂和海淀区农工商总公司,各自出资100万元组成一个公司。她套用股份公司的名堂起草章程,规定三方各占三分之一股份,成立董事会。从制度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定是中关村里最早的股份公司了。作为总经理,金燕静理所当然地接过企业的全部权力。她的朋友王缉志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早期“信通”,说它“在当时中关村的新兴企业中是个创举”。应当说,这不是矫饰之词。金是一位特殊人物,野心勃勃,聪明并拥有想像力。她是中关村早期出现的最泼辣的女性之一。她的胆大妄为造就了她的成功,在最初的成功之后,她贪得无厌,乃至身陷囹圄。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了。
1984年,四通和信通携手并进,后发先至。过不了多久,它们便与早些时候诞生的科海、京海遥相呼应,成为中关村里口口相传的“两通两海”,也把“电子一条街”的故事推向第一个高潮。在我们更多地叙述这一切之前,还有一个情节不能不提。早期“电子一条街”的代表人物,包括华夏的三位开创者———陈春先、纪世瀛、崔文栋;“两通两海”的四位发动者———陈庆振、王洪德、万润南和金燕静,全都出自白颐路和学院路之间一个直径不到300米的狭小区域,全都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们仅仅来自两个研究所———物理所和计算所,而且无一例外地要给自己的公司戴上一顶“红帽子”。
还没有哪项制度像“红帽子”那样折射了时代的矛盾百出。那时候,私人的资本和利益刚刚受到鼓励,没有法律保障,也不能获得公众信任。这被老百姓恰如其分地叫做“红帽子”,在私人资本的崛起之时成为流行全国的现象。
不管怎样,“叛逆者”的队伍迅速扩大,表明科学院开始失去对其麾下科技人员的控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将使官方和民间力量的关系恶化,但实际的情形正好相反。一些标志性的事件背后,似乎都有官方在纵容。科海公司成立之时,海淀区副区长绍干坤成了它的董事长,中科院科学局的局长张宏则是它的副董事长。另外一位官员,中科院计算所的所长曾茂朝,成了信通公司的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