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演艺界,有一年龄已过“不惑”的中年男性,一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华仔”。据说在香港,不知道“华仔”的人只有两种:不懂事的孩童与白痴。他那张有着深邃如潭的眼神和鹰钩鼻的脸,巧妙地将中、西方人的神韵完美合璧,形成特有的“华仔”之帅。他的星路历程,是一个从“烂仔”到“影帝”的美丽童话。他的人生故事,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从影的动机
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送外卖的小男孩,只把给明星们送外卖当作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没有想过、也想象不到那充满神秘的摄影片场以及水银灯光,会与自己日后的事业有多大关联。
中学时的刘德华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纯粹是对文艺这种表现形式的兴趣和爱好,并未给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刻意去设计路标。
无论是电影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电影,这都是一个抉择。从影20多年来,他拍了120多部电影。电影于他已经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前面说过,刘德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等徘徊,这让他有点灰心。他曾自述:“中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便投考艺员训练班,但学的是幕后工作。毕业后,公司和每人都签有一份演员合同,我无可奈何才演戏。”
无可奈何才演戏,却演出了一个“双料影帝”。这其中的酸甜苦辣,留待以后叙述。现在,我们只想探究他当时选择从影的动机。
1980年,刘德华考入了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刘德华选择从影并不是年轻人的一时心血来潮,他是经过了一番十分细致的左右权衡的。
当时,他面前摆放着两张表格:一张是应届高等教育课程报名表,一张是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报名表。是选择按部就班继续完成学业,然后上大学,攻读学士、硕士……两张表格,两种人生。刘德华陷入了矛盾。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无线”,位于九龙将军凹,数十年来,她以每年五六百集的自拍剧,牢牢占据港剧播出市场。著名的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开办几十年来,成为一代代香港明星的摇篮。
或许是潜意识里,儿时送外卖时看到的演员工作的多姿多彩给了他挡不住的诱惑;或许是影视艺术的神秘挑起了他青春的萌动;或许是“无线”的名望让他实在难以割舍;最终,他在“无线”艺员训练班的报名表上庄严地填上了自己的姓名。
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并不是填了报名表就能进去的,那是一个淘汰率非常高的艺术培训之地。
当时,同刘德华一起报考的共有七人,只有他一人被录取。他曾经回忆当时考试的情景:“我的个性向来活泼惯了,也皮惯了,因而在家模拟一下剧本就傻呼呼地进去试镜了。我记得当时考的项目有主持、演戏及机智回应等,我们七个好朋友,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
艺员训练班的学习生活紧张、活泼而又开心。40多个青年男女怀着同一个理想相聚在这里,共同学习,互相切磋。训练班的学习虽说紧张,仍改不了刘德华活泼好动甚至有些“整蛊”的脾性。他与梁家辉、潘宏彬是好朋友,而且都喜欢“整蛊”,时不时闹出些“冷幽默”。
一次上课,上课的老师是秃顶,他就提问:“老师,为什么你的头上不长头发?”还有一次,他们蛊惑其他同学上课戴墨镜,老师感到奇怪,问其原因,大家齐声回答说:“因为你的光头太刺眼了。”令那位老师哭笑不得。
虽然有时犯“整蛊”毛病,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也没有影响指导老师对他“正面小生人才”的评价(这让他在日后的许多年一直饰演正面角色,想“反串”都难)。
临到快毕业时,就像大浪淘沙一样,当初考入“无线”艺员训练班的40多名学员,走得只剩了20多名。1981年,刘德华以甲等成绩毕业于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顺利地成为一名签约于“无线”的青年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