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刘德华传
· 中国的新革命
· 白对联
· 身体圣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4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刘德华传
  在香港演艺界,有一年龄已过“不惑”的中年男性,一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华仔”。据说在香港,不知道“华仔”的人只有两种:不懂事的孩童与白痴。他那张有着深邃如潭的眼神和鹰钩鼻的脸,巧妙地将中、西方人的神韵完美合璧,形成特有的“华仔”之帅。他的星路历程,是一个从“烂仔”到“影帝”的美丽童话。他的人生故事,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真的好想送外卖

  1961年9月27日,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为平常的日子里,刘德华在一个远离繁华都市,有着“大埔”地名的农村呱呱坠地。

  他来到人世间的第一声响亮的啼哭,带给这个已有三个女孩的庄户人家几分惊喜,从他们欣慰的脸上可以看出,“香火”的延续正是他们所期盼的。长辈们给他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刘福荣(上小学四年级时改为刘德华)。庄稼人没有高远的奢侈期盼,只想着他长大后能为这个普通人家带来些许福气和荣贵,仅此而已。

  刘德华曾经这样介绍过自己的童年:“我出生在离都市很远的一个农村,那个农村叫大埔。我的祖辈世代务农,家道还算殷实。在五六岁以前,我一直徜徉于大埔的山间野地,追逐山上的小鸟,抓抓野地里的山鸡,这段童年过得无忧无虑。”

  然而,这段令人留念的童年生活却由于父亲的一个发家愿望而过早地转了一个弯。刘德华家祖辈务农,他父亲却心生“邪”念,不想永远这样“面对黄土背朝天”。于是,他向自己的命运迈开了挑战的第一步———带着妻儿搬迁到九龙的钻石山下。

  不知是钻石山风水好,还是刘德华父亲真有经商的潜能,来到钻石山后,他经营的杂货店和冰室果然生意红火。如此一来,家中的人手自然紧缺,孩子们就成了大人的小帮工。当时,刘家已有6个孩子,刘德华虽然排行老四,在男孩里却是最大的。

  因此,每当外面孩子们玩耍的声音传进刘德华的耳际,他便觉得浑身燥热。其实,对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忙一点倒不是最头痛的,最难以忍受的是———每天堆在那里等着他去洗的成百上千的脏碗筷。

  不过,其中有一项工作让他感兴趣到恨不得申请“专利”:为坚城片场的明星们送外卖。

  钻石山下,刘家冰室不远处设有一个坚城片场,当红的、不当红的艺人们经常在那里进进出出。

  因此,刘家冰室自然成为演职员工们的休闲场地,他们在这里进餐品茗,聊一些圈内圈外的时尚话题,这使得刘德华备感新奇。

  遗憾的是,经常光顾刘家冰室的大都是二三流演员。不知是放不下面子还是顾虑到有失身份,冰室里极少见到当红明星的身影。当然,明星们也是要吃饭喝水的,他们的进餐方式是叫外卖。

  刘德华的内心深处,真的是好想为明星们送外卖呀!因为给明星送外卖,就能近距离目睹明星的风采。因此,他在店里做事时总是竖起耳朵,生怕没有第一个听到明星叫外卖的电话,因而错过一个由自己送外卖的机会。

  他曾经这样叙述:“每次到片场,就像进入大观园,好奇加新奇,老想贪婪地流连此地,好好逛一逛。

  “见到曹达华,他总是不分昼夜,不分寒暑地穿着他的探长雨衣外褛,要不就背一把剑,一身古装的在跟石坚比试武功;冯宝宝更厉害,一天里面常常时装、古装、民初装的轮流拍,有时早上送外卖去见她穿古装,下午再去时已换了时装,我想没有人比她更清楚戏剧人生。”

  从刘德华的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当年,那个踮起脚尖盼望能有机会往片场里送外卖的小男孩,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送外卖的经历就是自己日后事业的垫基。

  就在刘德华天天都想着为明星们送外卖,恨不得“永远”送下去时,14岁那年,家中突发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对他家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烧毁了全家人辛辛苦苦奋斗来的果实,刘德华童年的稚趣也被那火焰的气势给烧没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