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有个问题让下关区慈善超市“头疼”,就是市民捐赠的物品因为没有困难家庭申领而闲置了下来,而慈善超市另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 “义卖”却无人知晓,慈善超市正遭遇着“爱心积压”之烦恼。
(3月30日《现代快报》)
千里孤雁:爱心捐赠也得相机行事,那样才能物尽其用。
爱心市民通常都是将自家闲置不用的物品用于捐赠,虽然说不能拂了他们的好意,但工作人员在前期宣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而另一方面,“义卖”无人知晓也恰恰说明了工作人员在宣传工作上做得不够好呀。市民们在爱心捐赠过程中,也得理性对待。首先得分清受助对象,然后再决定以何种形式来献出自己的爱心。否则,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是一种爱心折扣呀。
广陵龙:大家都知道,人们在捐物的时候,都是根据个人情况,各尽所有,而所捐的物品究竟能否适合那些被救助人的需要,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把捐赠物品变成钱,买一些被救助人确实需要的东西,这应该是慈善超市建立的根本目的。
不过,有个问题,慈善超市需要注意,所谓的义卖,毕竟不是纯粹的捐款,献爱心者也要购买物品,而捐赠物品的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产品是否合格,会不会存在缺陷,这些都是慈善超市得事先考虑到的。否则,如果献爱心者对捐赠商品的质量心存疑惑,不敢去买,那么慈善超市的生意自然也就不会很好了。
yali:不难看出的是,“爱心超市”所遇到的这件烦心事,并不是真的“爱心过多”所致,而是在将爱心“请进来”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同样重要的让爱心“走出去”这一环节。事实上,“爱心超市”就好比是一个爱心的中介,除了集中市民的爱心之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将这些爱心“兑现”,实现爱心的“对接”。而现实中,需要这些“爱心”的困难家庭恐怕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耐心去寻觅和发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爱心超市”显然也少不了要用心去经营,而既然是经营,除了“采购”之外,寻找的“客户”这一营销环节,当然也不能小视。
浪遏飞舟:酒香也怕巷子深。慈善超市里有“义卖”,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就要善于“经营爱心”。首先,应该在超市外竖立醒目的广告,标上义卖的品种、价格等信息,让过往的行人一目了然。其次,超市要“走出去”,利用节假日时间,到附近的居民小区举办义卖活动。也可以与周边单位联系,上门进行义卖。如果人手不够,可以和学校联系,请学生义务帮忙。
鄂东梅子:市民捐赠的物品之所以没有困难家庭申请,除了有关方面的宣传不到位之外,更有另外一种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市民捐赠的物品过于重复。困难家庭的数量是有限的,当市民捐赠的物品集中于诸如饮水机之类的小家电时,总不能让每个困难家庭都申请两三个吧?于是,因为重复而造成“爱心积压”也就成了非常正常的事情。
为了让爱心能真正帮助困难家庭,笔者建议,献爱心者奉献“适销对路”的爱心。也就是说,困难户需要什么,献爱心就力所能及地奉献什么。
爱心捐赠,
请进来还需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