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吞吐大荒
· 中国飞天大传
· 白对联
· 身体圣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3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飞天大传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能走到今天,其中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本书全方位再现了50年间中国国防尖端科技艰难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相关决策内幕,到数十万科技人员的刻苦攻关细节,从几个军事大国间的航天航空生死博弈,到导弹部队将士的长空驱敌,都得到生动充分的展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航天员环控生保系统的问题还在那里悬而未决,飞船接下来的一轮测试中又发现了重大问题———返回舱惯性测量组件液浮陀螺出现了故障。

  一个定向陀螺被卡住了。

  无论是飞船系统还是其他方面的专家,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就像是大热天走进了冰窖,浑身上下从里到外直发冷。

  陀螺是飞船GNC分系统的核心部件,行内称其为飞船的眼睛。飞船之所以能够在茫茫太空中准确地沿着轨道飞行,全靠陀螺给它提供定位的基准信号。陀螺如果出现故障,飞船的正常运行和返回就根本无法保证。

  定向陀螺也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夹层中,无论是要检测维修还是替换,都必须拆开飞船的大底。

  说起来,谁都明白应该打开大底,换掉这个发生故障的陀螺。可鉴于前面所说到的那么大的风险,就都不敢轻言了。

  开会研究的时候,发射场总设计师徐克俊的态度最坚决:飞船决不能带任何问题上天,所有的疑点都必须消除在地面,这是发射场质量监督体系多年来一贯的重要原则。至于说飞船上面还有备份,虽然不能断定它一定完不成任务,但总是没把握的事情。备份从来都是留给飞船上天以后备用的,如果地面上就用了备份,上天后再出了问题用什么?那可就成了大麻烦了。

  究竟拆不拆飞船大底?发射场指挥部连续几天开会讨论,各系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一直争论不休。

  一开始,发射副指挥长张建启也是不大愿意开大底的,因为飞船里面的仪器有好几百台,元器件大约有7万多个,信号线也是成千上万。万一不小心碰坏了哪根线,碰到哪个仪器了,都会形成新的致命问题。再说了,好好的这么一个飞船,把大底给打开了,许多问题都无法预料,谁敢保证不出一点儿差错?那几天真是吃不下睡不着啊!王永志这个时候也很慎重,他是整个“921”工程的总设计师,责任重大,天天听大家争论,衡量来衡量去,认为总还是有个备份,不开大底也是有一定把握的。大底开坏了,我们是罪人,不开大底,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最后真的因此而造成飞船工程失败,我们同样是历史的罪人。

  北京卫星制造厂副厂长张志礼是飞船总装试验分队的队长,张建启便找到他,说起了开大底的事情。

  张志礼很有经验,他这些天也一直在想开不开大底的问题,并且已经细细捋了一遍开大底的几十个要紧环节。见张建启来问他,张志礼立即转身拿出厚厚一叠纸。张建启接过来一看,是一份《开大底五十条风险与对策》。

  张志礼说,这是他在组装飞船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开大底可能出现的风险基本上也就是这么五十条,只要把握住这五十条,加倍小心,仔细操作,开大底完全可以。张建启立马兴奋起来。

  根据张志礼的《开大底五十条风险与对策》,张建启很快和王永志等人交换了意见。但由于发射场指挥部内部仍然有分歧,只要一开会研究,马上就吵成了一锅粥,不好定,张建启便给北京打了电话,向工程副总指挥沈荣骏汇报了大家讨论的情况。

  10月5日,沈荣骏和胡世祥等人飞到了发射场。听到最后,沈荣骏开了口,会场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至于说到这次究竟拆不拆大底,我的主张就是一条———飞船质量第一。宁可把困难留在地面,绝不把问题带到天上。”

  沈荣骏这么说,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个特殊原因就是以前他亲身经历过的血的教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