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华夏第一祖龙” 隐喻的权力崇拜
· 叶永烈先生, 她的名字叫小山智丽
· 王朔让我乐于做个看客
· 异地审理“民告官”只是一个逗号
· 刘德华,你千万不能去拜祭杨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30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叶永烈先生, 她的名字叫小山智丽
李鸿文
  在博客上自述为“上海一级作家、教授”的叶永烈先生,28日发表《“何智丽系列报道”策划内幕》,披露了他如何被《新民周刊》的编辑“拉下水”,写作他们的前上海老乡何智丽系列报道的内幕。

  《内幕》一文中不仅披露了策划的“内幕”,还有报道的进展和读者、网民的反响,一切都在叶先生的掌控之中,按新闻术语,叶先生成功地设置了议程。总体来讲,叶先生的议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她想有个家”;二是她在日本过得很滋润;三是由此引发有关爱国、集体以及体育精神的讨论。

  叶先生不愧是文章高手,在这个系列里,“家”的概念一语双关,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想成家了,那是“小家”,以一级作家的身份,叶先生当然不会掉价到媒婆的份儿上。这里的“家”,是家乡、家国,同时,也是文章的引子和伏笔,是引发大家关注的兴奋点。

  究竟还有多少人在关心这个女人在日本的生存状况呢?当然,我能理解刊物编辑及叶先生与这位前上海老乡的乡情乡谊,但说句叶先生听起来不那么顺耳的话,这个女人确实已经远离了公众的视野,好也罢,歹也罢,与大家真的没有多大关系了。

  还有,拜托叶先生,她的名字叫小山智丽,说好听点,就是一“国际友人”,不是上海里弄的街坊邻居。

  对“国际友人”当然要以礼相待,但这位“国际友人”又是非常之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在10多年前以其出格的举止“回报”生养她、培育她的故乡的人。

  当时确实有部分观众不仅对小山智丽如此嚣张的“反戈一击”在情感上难以接受,更主要的是对她发表的一番赛后感言而愤怒。这番感言在叶先生的文章里经过了精心的修饰,显得厚道和温和,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完全失忆。人们记得的原话是:“我就是要打败中国人!我一和中国人比赛就兴奋!”经过岁月的沉淀,理性的人们当然能理解小山智丽当年对她的“新祖国”的家国情怀,当然能够理解体育比赛的精神是赢得起也输得起,但一部分读者不能理解的是,叶先生一边高蹈着宏大的主旨,一边却小心翼翼地修改历史———如果这个鸡毛蒜皮的小事算得上历史的话。

  叶先生的宏大主旨是“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由此进入最核心的第三个议程,也就是有关爱国、集体以及体育精神的讨论。叶先生转引了一篇《骂人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意在反击那些抨击小山智丽和叶先生本人的网民。让我纳闷的是,为什么要将骂人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呢?网络中的骂人现象当然很不文明,但地球人都知道,这就是网络世界的一部分,名气越大,挨骂越多。叶先生是久闯江湖之人,熟悉互联网的各种路数,应该不会把网络骂人太当回事吧,别说这个小山智丽系列,其他的大作也没少挨骂吧,但这次叶先生为什么硬要作委屈状把矛头指向“爱国主义者”们,由此上升到某个高度?实在太过牵强了。

  网友们发牢骚,我的理解主要是不太认同叶先生的春秋笔法,翻出陈年旧账又模糊时代背景,做足了翻案文章。当年是计划经济的时代,别说体育运动,就是各行各业,都要集体至上服从组织。道理很简单,人是组织的人,事是组织的事。以那个当年叫做何智丽的运动员为例子,组织给她吃的,给她穿的,给她请老师请教练,还为她找陪练,安排她训练。

  这些在今天,或者在她的新祖国,也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可当年的“组织”就是让她免费享有这一切,让她成长为一位世界顶级运动员,她就得像她的前辈们一样接受组织的安排。别人让她,她得让别人,可是,她在别人让她时心安理得,要她让别人她就不服从,这事在当年看来就是违纪,在今天看来就是投机取巧,是一种极端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这事放在今天,也算不上有多厚道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