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活动揭晓,入选“中国网络年度评选”的“年度最具影响力事件”,是“徐悲鸿作品在拍卖市场连创佳绩”。去年11月,徐悲鸿油画《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5388万港元成交,创下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纪录。本书作者将为读者拨开岁月风沙掩埋的谜团:这位艺术先驱走过怎样不凡的人生之旅?为什么而今又有其画作“重见天日”?
新居悲欢
一九三二年,徐悲鸿蒋碧微搬进南京傅厚岗新居。此前,他们在丹凤街中央大学宿舍住了三年。那是个人声鼎沸的大杂院,难免太多不便,不只是一家人加上保姆,住得非常局促,徐悲鸿回家画画也得占地方,所以他的一大堆绘画资料只得放在中大校园的平房里。身为教授太太的蒋碧微不用上班,可以有大把时间到处闲逛,想想如何拥有独家小院。
蒋碧微从丹凤街中大宿舍区出去,逛的地方就在附近。那时金陵繁华之地在城南,如今市中心鼓楼一带,就算偏僻的城北了,人烟稀少,坟地居多。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旧有城区格式不变,许多机构在城北建房,有钱的人跟进,房子渐多,人气也渐旺。
徐悲鸿的薪水是可观的,但是居家过日子开销大,要都拿出来买地盖房,仍有些底气不足。蒋碧微看中了南京傅厚岗的一块空地,常与徐家走动的民国元老吴稚晖先生慷慨解囊,垫了三千块大洋。蒋碧微请来的设计师,曾是徐悲鸿学生,自然分外尽心。蒋碧微倾注所有的聪明才智,使得这栋符合画家教授身份的带院子的两层小楼,日见雏形。
徐悲鸿蒋碧微的乔迁之喜是隆重的,女主人在新落成的小院里组织了小型聚会,毕竟曾经留学法国,刻意营造的浪漫氛围令人羡慕。
此时,徐悲鸿在中国最有名的大学任教,事业也进入巅峰状态,理应春风得意的他心情却是沉重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的沦陷,使他无法沉浸在一己的满足之中。
舒适的生活和教学环境,没有使徐悲鸿躲进象牙之塔。他画的这幅油画高226.5厘米,宽315.5厘米,有十六个真人般大的人物,竟直接以城区的饥民为模特儿,画了一群骨瘦如柴、面有菜色的民众群像,依托中国古代典籍的丰富内涵,深刻反映当时底层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徐悲鸿构思中数易其稿,他用他的画笔在呐喊。
主管国民党宣传文化的张道藩劝他:“别这么画,给自己找麻烦!”蒋碧微更是气愤极了:“张道藩先生是关心你,你是在一天一天把你自己毁掉!”
徐悲鸿一笑了之,没有中止他的激情创作。油画在都市沙龙多是高雅闲趣,明明可以画温文尔雅,可以画阳春白雪,足以给徐悲鸿带来社会声望和可观收入,但徐悲鸿选择的题材却触目惊心,仿佛撕下了上流社会不愿意面对的一层薄纱。
任何非议在徐悲鸿耳旁,如一阵穿堂之风,不为所动。他坚持完成画作,这才有了后来周恩来对此画的高度赞扬,有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九三三年,从法国留学回国五年的徐悲鸿,有感于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茫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亲自出面张罗,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筹集办展经费时要取得银行信任,徐悲鸿以他自己房产作抵押,这才征集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一批画作。
徐悲鸿再次登上海轮赴欧洲,蒋碧微同行。这是他们离开多年后,重返欧洲的一次艺术之旅。前一次是一个人留学官费两个人花,吃尽捉襟见肘的苦头。而这一次是带着一大批中国艺术品,以成功艺术家身份前往,心态大不相同。据蒋碧微说,本来孩子年幼,而且南京新居还没有布置停当,不想和徐悲鸿同去,但她怕别人“乘虚而入”,她不能不警惕。她还说:“也想趁此机会,看看是否有重归于好的可能。”
一九三三年五月十日,中国美术展览会在法国巴黎外国当代美术博物馆举行,参加开幕式的有各界著名人士三千人,画展受到极大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