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能走到今天,其中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本书全方位再现了50年间中国国防尖端科技艰难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相关决策内幕,到数十万科技人员的刻苦攻关细节,从几个军事大国间的航天航空生死博弈,到导弹部队将士的长空驱敌,都得到生动充分的展现。
推进剂导管里的可疑物
当天晚上8时,基地通知这次非正式参加任务的154系统去作汇报。
钱学森进来后,何荣成即把154系统观测到的情况,以及他们当时从绘图板上看到的情况作了汇报。“这枚火箭是在一级关机点出了故障,落在离发射阵地大约680公里的地方,我们认为没有飞出国境。”在何荣成最后以肯定的语气说完这一判断后,大家便将目光投向了钱学森。钱学森仔细分析了实际飞行曲线和计算结果,轻轻点了一下头。
远程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是一次跨越国土的大型综合性系统工程,从陆上到海上,要飞经千山万水,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技术之复杂,都是空前的。远洋测量船建成时,毛泽东已逝世了,经钱学森提议,用毛泽东手书叶剑英《远望》一诗时的手迹,分别命名为“远望1号”和“远望2号”。
1980年4月5日,第一发洲际导弹开始进行单元测试。正当导弹测试工作向前进行的时候,有一天东风基地接到导弹总装厂传过来的一个信息,说发现该厂一台备用发动机的推进剂导管里,有一条鞋带状的多余物,原因待查,特别提请发射场注意。
这一消息引起了前方的高度警惕,立即展开了相应工作。里里外外复查了一遍,除了两个不便复查的地方,都没有发现类似隐患。这一来,那两处不易复查的部位就成了一个让人放心不下的症结。第一个可疑之处,是已经焊接装配密封的燃料箱,体积虽然比较大,却仅有一个细小狭窄的圆形口,从外部很难清查。张镰斧当时是七机部副部长兼试验队队长,他有些放心不下,就穿上工作服往里爬,众人也七手八脚帮他从这个小口侧身进入箱内,和另一个老工人一起仔细清查了一个半小时,证明没有问题这才又爬出来。
第二个疑点是发动机输送推进剂的喉管,形状又细又深,不要说人钻不进了,就连手都插不进去,看不到,摸不着,大家一时都傻了眼。
反复商量了半天,任新民突然灵机一动,说可不可以用医院里的胃镜来检查呀?众人一听,眼前顿觉一亮,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赶紧试试吧。照片洗出来之后,科技人员经过判读,认定里边清洁度良好,没有任何隐患,人们这才放下心来。
由于洲际导弹全程发射试验要飞出国境,到达公海,所以必须摸清太平洋试验海域的水文气象等情况。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经过先后四次出海,进行了综合调查,最后选定了以东经171度33分,南纬7度0分为中心,半径为130公里的圆形海域,作为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落区。
1980年5月1日,中国远洋测量船队与护航舰队按照混合编队,在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杨国宇率领下,从舟山集结点起航。在下午2时的炽烈阳光中,两艘“远望号”测量船拉响了汽笛,向送行的人们告别。
船队出海前后,尚未真正进入角色,却发生了一些意外风波。公安部门破获了一起泄密案件,航天部上海一家研究所的一名工程师向敌特机关写密信,内容涉及到中国即将在太平洋进行的洲际导弹飞行试验。虽然为防备万一,中国政府事先已经分别向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打了招呼,但一些对中国这次试验各怀心思的国家仍对远洋船队抱有浓厚的兴趣,数十架侦察飞机不时飞临船队上空,进行低空拍照,投放探测设备,甚至以电子设备对船队实施强烈干扰,使得船队在正常执行测控任务的同时,还要与这些不速之客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