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医改新方案已有了6套之多,不论设计何种方案,目标只有一个,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对于政府来说,一是要增加医疗卫生的财政资金投入,使之达到一个基本的公共开支比例,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切无从谈起;二是加强医药卫生行业的行政和司法监管,这就势必消除体制性障碍,比如割断卫生医药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国字号药企的“父子关系”,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中立化,等等。本文专说医疗卫生的公共财政投入往哪里投的问题。
一些人痛斥医疗卫生领域“过度市场化”造成老百姓看不起病。事实并非如此。经济学家周其仁在《经济观察报》撰文说:本来开放潜力极其巨大的医疗服务,反倒成为开放年代里开放程度最低的一个部门。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今年两会期间就说:“公立医院的资源占到全国的96%,社会办医只占4%。”
医院的“向钱看”乱收费与“市场化”其实是两回事。“市场化”至少有两个特征,一是平等开放,符合一定准入条件就可以开业;二是不同所有制(公有、私营,外资)主体充分地公平地竞争,优胜劣汰。在公立医院垄断的行业,只有“伪市场化”。
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主要倾注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城市里又主要倾斜于大医院。这是社会不公的一个“分支”:城乡之间重城市,官民之间重官员。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都是倾斜于首脑机关所在地,而经费开支和医疗资源则视级别高低优先。毛泽东曾经严辞批评的卫生部是“城市老爷卫生部”,迄今仍然不失针对性。
而在行政管理方面,则是重公立轻民营。公立是亲儿子,既有袒护也有管教;民营医院则基本上是“放羊”,任其自生自灭。福建莆田等地的一些农民之所以能以行医行骗全国,虽然不排除有医卫部门的官员被收买,但主要恐怕还是医卫官员也没有心思管理他们。 民营医院的名声不佳,“宰人”导致恶性循环,使民营医院发展困难反过来成了有关部门消极对待“民医”、巩固公立医院垄断地位的口实。
而事实上,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这些年发生的重大医疗事故、“天价医药费”,有几起不是公立医院的?人们啧有烦言的“大处方”、“乱收费”,可以说正是迷信公立医院的报应。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谁不知道国营企业服务的态度差、质量低?这是举世皆然的通病。今日商店的营业员、餐馆的服务员,不再视顾客为麻烦而笑脸相迎,正是商业服务业充分竞争的结果。
写了以上这么多,才说到本文的中心思想。
据《中国青年报》3月22日消息,在全社会“看病难”呼声一片的大背景下,财政部、卫生部及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北京探讨如何建立公共———私营部门合作的模式。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说,对于可测量性和标准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尽量通过购买的方式由私营部门提供。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则指出,今后,我国政府在增加财政卫生投入的同时,倡导通过购买服务核定对供方(医院)的补偿,倡导加大对需方(患者)的补助力度,倡导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扶持;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是扩大医疗卫生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政府将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我赞成他们和世界银行专家的观点,医卫的公共财政投入,不是直接向供方(医院)而是向需方(病人),帮助穷人购买医卫服务,这确实是一个投入产出效率较高的明智选择。老百姓有了选择权,医院在服务竞争中发展,于国于民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