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促进人人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此,必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政府卫生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经过近两三年来不断深入的了解和积极的讨论,人们对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病因”已经看得越来越清楚。简而言之,前些年由于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保障不足,渐渐形成以“以药养医”为主要特征的过度市场化局面,使民众看病就医越来越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具备了加强对医疗卫生投入的条件(事实上,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近年来已有较明显增长,2003年至2007年间,全国财政卫生投入年均增幅在20%以上,其中2006年和2007年增幅分别高达65.4%和86.8%),但因为“医疗市场化”积重难返,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冲破在这一路径下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
所以,尽管社会上对医改有种种议论,在医改的总体方向上却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至少,政府要通过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切实履行为公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责任,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政府管基本保障,政府投入的公立医疗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市场管基本保障之外的增值服务,私立医疗机构可以坚持市场化运作,实现正常营利。故当务之急,不是要继续狠批“医疗市场化”,也不必拘泥于应借鉴“英国模式”还是“美国模式”的名义之争,而是应当探讨政府如何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如何改革现有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保证政府加大投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资源,能够真正惠及广大群众。相反,即便政府投入得再多,如果最终大部分还是流进了旧体制下形成的“无底洞”,相当于不断给既得利益格局注入新的活力,那么,医改势必难逃“越改越糟”的可悲结局。
面对今年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对“政府在医改方案上的态度有点遮遮掩掩”的质疑,卫生部部长高强明确表示,“医改的底稿将在年内搞出来”。据说医改涉及到卫生、财政、社保、发改委、商务部、药品监督、食品监督等 18个部门,哪个部门都不是“省油的灯”,哪个部门的态度和利益都得照顾,显然难度和压力都非同一般。但是,医改既不能“遮遮掩掩”,也不能拖拖拉拉,不能无限期地观望和等待下去,否则,随着既得利益格局越来越“尾大不掉”,改革的难度和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既有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有关方面的调研论证作为基础,又有国务院通过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定下基调,现在,可以考虑将医改方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了(如提交全国人大,需要等到明年3月,在此之前,可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委或许即将拿出医改方案,其他方面和社会上可能还有其他方案,各种方案都可以通过法定程序送达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展开公平竞争,某个方案一经审议通过,就具有法律的权威和效力。到那个时候,凡是与医改有关的部门,都必须依法承担政府责任,该掏钱的必须掏钱,该出力的必须出力,该作为的必须作为,该让步的必须让步,而不能囿于部门私利而有半点含糊。
苟能如此,则医改之成功大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