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封面专栏/封面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共和国需要这样的“礼物”吗?
· 公开透明 是推进个税申报之良方
· 还有多少违法规定在与民夺利?
· 管理路边摊 不妨学学巴黎
· 小心“实名制伟哥”的副作用
· 电影《苹果》真的侮辱了中国人?
· 什么样的人口对美国是“资源”
· 处级干部打麻将丢乌纱,活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公开透明 是推进个税申报之良方
李季平
  再过几天,法定范围内的年收入12万元个税义务申报截止时间———3月31日就到了。这些日子,税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向尚未申报的纳税人“提醒”:或发布“公告”,或在CCTV黄金时间段的电视屏幕下方播放滚动字幕,新闻媒体更是进行了集中报道。

  我看了这样的“提醒”和相关消息后,顿时觉得失去了作为一个义务纳税人应有的光荣感、自豪感,而平添了一种压抑和郁闷:无论怎么看,官方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公告”、那种不停播放的“距主动申报截止时间还有几天”的倒计时“提醒”、还有新闻报道中每每必有的“超过时限”如不申报,就会被依法罚款、追究刑事责任云云,好像所针对的不是为国聚财的纳税人,反而好像是对待“犯罪分子”那样的阵势,就差一句“坦白从宽”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税务部门没有把自己摆放到为纳税人服务的位置上,很少从纳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说句实在话,对于每一个纳税人来说,天气刮风下雨也许不清楚,但是自己的腰包里一年收入了多少钱,恐怕自己最清楚。可为什么离截止时间只有很短几天了,全国主动申报者只有80万人?而据《人民日报》3月23日的报道,到2006年底,全国税务部门已对2000多万个税所得税纳税人建立了纳税档案。可以说,这其中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不知道要比80万人多几倍。可目前的现状是,主动申报数量与税务部门掌握的、预期的目标差距比较大。我认为,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比较和观望心理,这种心理有系统性,如应申报人相互之间、申报人所在的单位与单位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等。要使应申报者消除侥幸、不在暗中互相比较,我感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开和透明。

  首先是在单位内部将纳税申报的信息公开。因为同一个单位,分配政策基本一致,哪些人、哪些岗位、哪些职务,年收入能够达到12万元,大家心里都明白。一旦公开,就非常有说服力:同样的情况,人家主动申报了,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去主动申报?反而,如果同样情况,别人不去主动申报,我为什么要主动申报呢?这一层面是最基础的,申报信息的公开透明对申报者的态度影响最大。

  第二个层次是在行业内部。除了大家公认的娱乐、体育明星以外,我国年收入能够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多集中在石油、电力、电信、金融、保险、高校等垄断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今年2月5日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称:像中石油这样的行业,职工中三分之一以上年收入都超过12万元。中石油如此,那么,其他类似高度垄断的行业呢?如中石化、如媒体曾热炒的“连一个抄表工年收入都高达10万元”的电力行业,等,这些行业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比例有多少?而实际主动申报的又有多少?这些数据信息的详细情况,如果税务部门能够在其行业系统内公开,毫无疑问,会促使整个系统的主动申报工作。

  第三个层次的公开,是对所有公众的。如果我们税务部门能够在对外报道全国主动申报数量的同时,把相关行业、娱乐界、体育界、政府机关的详细信息公开,也非常有利于行业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监督,还有利于群众举报。而像目前这样,仅公布主动申报者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某个行业,离信息透明还有一定距离。

  对于法律的处罚规定,相关部门也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细则:比如,同样是应报未报超过期限的,什么情况下处罚2000元以下,什么情况属于“情节严重”,要罚款10000元,怎样的情况就构成偷税,需承担法律责任?等等。这些细节,也许税务机关有操作依据,但如果公开了,就很容易使那些心存侥幸者“对号入座”,有利于从政策上促使其主动申报,同样有利于社会的监督。

  事实一再证明,我们有的工作为什么感到有一定难度?其实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程序、政策、相关环节的不公开、不透明。而一旦公开了、透明了,难度就小多了。个税申报也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不妨实践一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