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吞吐大荒
· 白对联
· 医生不会告诉你的健康
· 飞天大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21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飞天大传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能走到今天,其中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本书全方位再现了50年间中国国防尖端科技艰难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第一代国家领导人的相关决策内幕,到数十万科技人员的刻苦攻关细节,从几个军事大国间的航天航空生死博弈,到导弹部队将士的长空驱敌,都得到生动充分的展现。

  第一次发射中国导弹

  1960年11月4日,“1059”导弹由技术阵地转运到发射阵地。导弹首先从运输车上吊装到起竖托架上,然后给导弹装上弹头,再把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展开托架上的三层平台,开始对导弹进行垂直状态下的测试。垂直测试合格后,再进行推进剂加注、称重、火工品安装等工作。

  下午,身体状况并不好的聂荣臻元帅在赵尔陆、陈士榘、方强等人陪同下,于导弹发射前一天乘坐专列来到东风基地。下火车后,聂荣臻和孙继先、栗在山、李福泽等人逐一握手,互相问好。聂荣臻非常高兴地说:“你们的工作有成绩,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建成了技术厂房、发射阵地、飞机场、铁路、电厂和生活设施。在苏联专家撤走不到一个月,就胜利执行了试验任务,要再接再厉,把我们自己制造的导弹打好。”

  第二天一大早,聂荣臻和随行人员一起赶到了发射阵地。此时,朝阳映照在戈壁滩上,远远看去,矗立在发射台上的导弹犹如一柄利剑,在空旷的大漠上直指蓝天。在发射阵地,一中队列队集合,向聂荣臻报告。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11月的戈壁,早已是万物萧条的时节,可大家却都不觉得有多冷,都在露天里静静地等待发射时刻的到来。

  5日凌晨6时,指挥员下达了“三小时准备”的命令。参试人员和各种车辆按规定逐步撤离发射场。由于当时缺乏经验,人们都站在离发射台不远的硬戈壁上观看,也不知道导弹的厉害。聂荣臻和张爱萍、陈士榘、钱学森以及东风基地领导,就站在阵地附近的一座活动房子前等待发射。

  上午8时,东风基地司令员孙继先向聂荣臻报告:导弹发射一切准备就绪!随后,副司令员李福泽以标准的军人姿态,向聂荣臻立正敬礼,大声报告:“报告元帅,导弹发射试验工作全部准备完毕,可否进入一小时准备?”

  “同意!”聂荣臻庄重地用他的四川口音大声命令。

  上午9时,发射阵地主任吕诚华下达了一连串口令,火箭点火起飞。

  吴孝隆说,戈壁滩早上的天气特别冷,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第二次警报声响起时,我们已经撤到了离发射场有3000米远的敖包山。远远望去,导弹像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灰蒙蒙的戈壁滩上。这时,各种车辆纷纷撤离发射阵地,由此判断,多数箭体活门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使命。现在,发射前的关键是液氧排泄活门能否正常工作。就是它一直多灾多难,直到这年春天,苏联箭体活门专家撤回国时,还没有仿制成功。虽然经过多方攻关,但现在能不能过得硬,会不会出意外事故,心里真是没底。上午9时,我正紧张得不行,突然看到箭体周围的液氧蒸汽没有了,整个“1059”导弹显得格外清晰,心里一下子踏实下来。因为我知道这就表明已经按下了“增压”按钮,液氧排泄活门关闭正常,液氧箱已经开始射前地面增压,下面马上就会点火。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先只是看到一股暗红色的火焰由发射架下向四周喷出,随后才猛然听到越来越响的发射声音,火光也越来越亮,导弹稳稳地从发射台上升起,越飞越快。直到连那个小亮点也看不见了,可这时导弹发动机的声音还在空空的大漠上空回荡。沿途各观测站通过电波,源源不断地向指挥中心报告:发现目标,飞行正常!发现目标,跟踪良好!不久,弹着区就传来报告,弹头命中目标,我们的国产导弹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