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莎士比亚撕腿
由饥饿走到另一极端肥胖引发的致命疾病可能后果和饥饿一样严重。Google带来的资讯时代同时也正在摧毁人类求知应该有的耐心与专注。可能没几个人会读完《纽约书评》每期免费提供的几篇重量级评论———它们动辄数万字———沉迷于网上资讯的人更喜欢直观的视频和那些短信体的资讯。超过500字,人们就皱起了眉头。
怎么办呢?在前Google时代,我们死于资讯匮乏,在Google时代,我们死于资讯过载,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左右为难吗?华盛顿有个图书馆专家发现,馆藏书籍自Google统治世界以后,堆积尘土的速度也在加快。有人说也许是阅读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更钟爱电子文本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读者只关心片断了,对一本书的“全身”没有兴趣了。那些爱阅读的专家总是倾向于反对技术革命。可人类在Google出来之前,又有多少耐心?
当然耐心比焦虑更能提高智商,这点坚持还是对的。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个人阅读莎士比亚作品时候的脑部活动拍下来,发现脑波的活动相比较于平时,活跃得多,也就是说,经常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会增加自己的聪明程度。莎士比亚的故事讲得好,可是他的词汇量过于丰富了,他是唯一在英语文学史上词汇量超过一万个的作家。你想变得聪明,这关就得过,多读几遍,就不艰不深了。
人本性是喜欢偷懒的,利物浦大学把聪明秘笈大公开,可去读莎士比亚作品的人并不会增加。所以任何时候聪明人都是少的。Google的出现并不能缩小聪明人群与蠢笨人群的距离;实际上资讯手段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智力马太效应”:聪明人更加聪明,笨人更加笨。这很好解释,用莎士比亚作品训练出来的眼光与判断力,让他容易发现优质资讯,而顶着一颗驴脑袋的人,再了不起也不过找个数字草堆打滚。
Google时代最适合的生存方式是将自己分成两块,在一段时间内忘记Google,假想这世界上只有手上这本莎士比亚作品;到脑部的活动足够以后,再打开你的Google。阅读正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可能媒体就是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你得负责去啃多数人没有耐心完成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亚作品),然后转述给别人听。就像初学戏的人练撕腿,痛苦得很,就为了台上那几步让观众看了爽。这样人家才愿意买票供养你。
连岳:著名专栏作家,专栏散见《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
连城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