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关注民生 聚焦两会·焦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医院和患者,谁比谁“冤”
· 新药审批太容易 药品变脸就涨价
· 看病贵关键是药价高
· 四处“短板”掣肘社区医院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3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药品为何“降价死”?
新药审批太容易 药品变脸就涨价
  降价药换上新“马甲”

  据发展改革委的数据,自1997年至2006年,国家对药品的降价次数已有19次,涉及金额近400亿元,加上今年的2次降价,降价次数达到21次。但人们在市场上很难找到“降价药”的踪影。

  “这些降价药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大部分降价药经过改头换面,重新流入了市场。这些换了‘马甲’的所谓新药,价格凭空翻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王晶说。

  药品“降价死”三大病因

  药价为何“一降就死”?为何换个“马甲”就能起死回生?代表委员们认为关键原因有三个。

  一是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说:“据我了解,我国的药品流通环节有6个至9个,而国外一般是2个至3个。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往往加价200%-500%。”以奈替米星为例,0.1g×2ml的剂型,医药公司底价4元,医院进价19.4元,医院零售价就达到了24.5元。

  二是以药养医的制度沉疴。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医学院教授和瑞芝说:“目前大医院药品收入平均约占医院总收入的50%至60%,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这一数字已高达80%至85%。在利益驱动下,高价药和‘大处方’成为医院和医生的必然选择,而那些利润少的降价药,自然被打入‘冷宫’,最后从市场上消失。”

  三是新药审批流于形式。王晶代表说,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了1.9万种新药报批,而同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的新药报批数量仅148种。最近几年,市场上出现许多药品报批公司或机构,他们聘请有关官员和专家为顾问,按月或按项目发放“薪金”。通过这些公司或机构申请一个新药批文,如同变魔术一样将至少5年的正常速度缩短到一个星期至几个月。

  值得期待的基本药物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肖建章认为,依靠行政降价解决“看病贵”已进入死胡同。而代表和委员们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持乐观态度。

  据了解,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列出一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列入目录的药品实行政府组织的定点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2006年8月,国家药监局公布了《第一批定点生产的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目录》。2007年2月17日,国家药监局披露,我国已确定内地第一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企业和药品品种,10家大型制药企业被指定生产32种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

  肖建章说,基本药物制度既要体现社会义务,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如何让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销售既能满足生产者有利可图,又能让患者从中受益,是基本药物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新华社记者 令伟家 王宇 徐松

  “21次降价,数百亿元金额,为何还是难觅低价药?要从根本上遏制‘看病贵’、坚决刹住药品‘降价死’、旧药换‘马甲’现象。否则,今天的降价,就是明天新一轮的涨价。”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如是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医疗服务群众不满意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对药品“降价死”现象的热议。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