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范儿的北京人
住在北京南城阎王庙胡同的老李一辈子没怎么离开过北京,对于北京以外的事儿也就不太怎么熟悉。80多岁的时候,他的一个孙女要去香港念大学,临行前,老李问孙女儿:这香港,是在南边儿呢吧?孙女说:是。老头儿说:哦,我这么估摸着,得比上海还得靠南边儿吧?
弄不清楚这些事儿也没什么新鲜的,老李根本不需要知道香港在哪儿,反正也碍不着他抽烟喝酒养猫听戏。他当了一辈子手艺人,没什么文化,也不太需要什么文化,对他来说,能看看报纸,好歹知道点外头的事儿,也就够了。不过,有点儿意思的是,不光北京以外的事儿,家门口儿的事儿老李有时候也有点稀里糊涂。比方说吧,老李以前常跟家里人说,解放前有一年发大水,大水冲来了半拉门牌儿,让老李给捡着了,捡起来一看吓了一跳,是包头的门牌!老李说过好几次这事儿,家里人都半信半疑地听着,反正是怎么琢磨怎么觉得这事儿有点邪乎,后来过了些年,才有人恍然大悟:附近有条胡同,叫包头章胡同……
还有更邪乎的———老李有四个儿子,当然也就有一堆孙子孙女,他晚年的时候,儿子们都分家另过,他还在阎王庙胡同的小院儿里住着。他三儿子家的孩子念书的中学离老李住的这地方挺近,有时候中午就上他这儿来吃午饭,来得多了,住一个院儿的邻居就和老李聊起来:李爷爷,常上这儿来的您那大孙子叫什么名字啊?老李听了,低头寻思了半天,抬头跟邻居说:可说呢,谁知道他叫什么啊……
当然,老李也不能老这么稀里糊涂,他有时候挺爱寻思点事儿,说出来的话也挺让人觉得有琢磨头儿。比方说,他一直有一个特别坚定的观点———中国人就该穿大褂,穿大褂才文明,后来这些新式的服装都是瞎胡闹。这种论点林语堂也坚持了一辈子,不过估计老李压根儿也没听说过林语堂是哪棵葱。从这俩观点里,很容易看出,老李是个留恋旧时代的人。
还有一些老李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儿,被别人一直记到了现在。比如,他那帮孙子孙女小的时候,老李老爱带着他们去逛大栅栏,还给孙女买过双红皮鞋;夏天的时候,老李就带着孩子们去八一湖游泳;70多岁的时候,老李自己骑着自行车出去遛弯儿,一骑就能绕着二环路来它一圈;还有,他的大儿子和儿媳妇结婚十来年之后离了婚,没过几年,俩人又都分别成了家。那之后不久,他们的孩子,也就是老李的孙女来看爷爷,老李问:你妈也结婚了?孙女回答:嗯。老李说:没事儿,等以后你经济独立了,咱躲他们远远儿的!有时候,老李还会跟孙子孙女提起自己的老伴儿来:嘿,你奶奶要不是有病,也能活到今儿!
老李是2006年去世的,去世的时候是88岁,推算起来,他是1918年出生的。他的故事,我是听他的那个孙女说的,讲完这些之后,她还说:“我老觉得我爷爷这一辈子,基本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老范儿的北京人的一辈子。”我听了之后也觉得,老李这样的人应该还有很多,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别的什么地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去世了,他们的故事虽然没有被人记录下来,却也都留在后辈儿孙的记忆里,而我们,最后也必将和他们一样。
东东枪:专栏作家、网站编辑。专栏文字散见《新快报》《南都周刊》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