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按照《城市设摊导则》,今后上海市将不对马路摊贩一律封杀,经市民同意,市区部分路段将可设置便民类摊点。
(《东方早报》2月26日)
这种做法体现出了执政的务实性,然而在实施这些做法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种让人很别扭的论调,即认为这种做法体现了“人性化”,是对弱者的“宽容”。
对马路摊贩开禁,这绝不是对这个群体的施舍,而只不过是对自然正义的回归。马路摊贩的谋生方式并非不符合正义的要求,而只不过是不符合城市管理者那近乎病态的“整洁要求”罢了。管理者的这种“整洁要求”,既让一部分人谋生无路,也剥夺了城市居民本来可以享有的一些生活便利。更重要的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整齐雅观的马路摊点,实际上并不是城市的累赘、麻烦和“问题制造者”———大多数马路摊贩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消化器”,是沉默的“负重者”。比如,每一个小摊贩、小店铺,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都在用自己的双手支撑着一个或几个家庭的生活,在为社会“提供”着低保、就业机会和稳定的因素。
在就业机会不平等、尤其社会保障还相当不完善的目前,对不怨天不尤人自谋生路的街头小贩,管理者当然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而不是鄙夷。同理,对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贩这样的做法,也当然应该视作一种来得嫌晚的“理所当然”,而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将此视作关照和施舍。
(郭之纯 河北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