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这玩艺
嗔是五毒之一,愤怒、生气、发火、不平……它是人的一种负面情绪,具有强大的伤害性,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愤怒之人心中无爱,在脾气发作的时候五内俱焚,矛头直指对方,然而怒火却是从自己的心头燃起的。把自己变成武器,就已经受到了武器的伤害。
愤怒似乎是某种异己的东西,发端于我们,却不受我们的控制,可以传递给另一个人。对方感受到这愤怒,能做的只是使矛头转向,推过去的愤怒又被推了回来。在这一来一往或者来来往往中,愤怒不会减弱,反倒是加强了。它独立于我们,独立于当事人,如同一种独立的能量一样,将和它沾边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裹挟其中。用怒火扑灭怒火是不可能的。怒火只可能引发怒火,犹如种瓜得瓜。没错,有些时候,以愤怒对抗愤怒是奏效的,但那一定是有武力或者其他强力因素作为后盾的。
外在的具有攻击性的愤怒可能被吸收,成为另一个人的生闷气。恶吵变成了冷战,一个人的尽情宣泄变成了另一个人的默默忍受。而在思想或头脑的范围内,嗔并没有结束。外在的狂吼怒骂成了心理上的委屈牢骚。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所谓脾气不好的人,也经常看见脾气不大但成天叽叽歪歪的家伙。前者习惯于把愤怒作为负担,甩给别人。后者则由于现实条件所限,惯于捡起愤怒的负担,把它变成一个人絮语唠叨。
在单位里受了上级的气,回到家里打骂老婆、孩子。或者,在家里受了老公的气,来到单位无端地训斥手下的员工。愤怒这玩意儿是此消彼长的,在运行中,不说是能量增加,至少能量也是守恒的。这里受的气,我可以转移到别的地方去。在一个地方受的气,我可以转移到好几个地方去。当我受了天大的气,便会拆解为无数较小的气,分别转移到尽可能多的地方和方面。因此,影视明星便成了普通人的宣泄对象,一面看电视我们一面骂不绝口。再想想我们对待农民工、对待小餐馆服务员的那些白眼和态度吧。生活环境中的卑微人群又怎么能不成为我们攻击反感的对象呢?反倒是那些位高权重事业有成的人,对待小人物的时候比较礼貌。不因为他们有教养,而是他们有稳定合法的发泄愤怒不满的对象,比如对工作中的下级,对攀附者,甚至对抽象的国家、政治以及经济生活(作为问题或者知识的批判)。
愤怒的起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但那种认为愤怒是人的一种正常状态的说法,本人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嗔无论如何是一种变态,一种非常态,处于愤怒中的生活无疑是一种有毒的生活,是否定生活。一个完美的人,是不可能有愤怒的,不仅没有外在的攻击表现,内心也不存在压抑唠叨。当然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但关于生而为人总该有某种理想吧?这理想肯定不在人的起点处,而应该在终点完成的那一刻。
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的妻子。据说她是一个泼妇,经常对苏格拉底咆哮不已,有一次还将一盆脏水兜头浇在了丈夫的头上。苏格拉底笑着对朋友们说:“电闪雷鸣之后免不了一场大雨呵!”在我看来,苏格拉底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妻子则是普通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人生的榜样大概只能是苏格拉底,而不可能是他的妻子。
韩东:著名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爸爸在天上看我》,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