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参加中小学幼儿园录用新教师考试的考生们在一道“小学生作文题”面前犯了难———《假如我有一间书房》!看起来容易,都感觉没法下手。“大学毕业生了,想象力好像都‘衰退’了。”
(2月15日《现代快报》)
浪遏飞舟:这道作文题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出其不意。这些大学生考前也许猜过题,至少会做一些准备。按照常理,作文题应该有点难度,或绕几个弯;或涉及社会热点。正因为事先想得太复杂了,所以,遇到这个浅显、直白的作文题反而束手无策。其次,难在可聚可散。这道作文题具有极大的伸缩性,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既可以局限于“书房”,也可以跨越书房。正因为它的可变性,才让人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应向何方迈步。再次,难在它的“隐意”上。既然是招聘教师,作文若能聚焦到教师这个职业上,才能成为“点睛之作”。但如何才能把“书房”与“教师”联系上呢?显然,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yali:你教学生作文,自己首先得写得好。上述准则看似合理,实则大可商榷。孩子和成人各有各的优势与缺陷,成人之所长可能恰恰是幼儿之所短,反之亦然。老师的职责并不要求他样样强于学生,相反,有着好的背景知识,具备恰到好处的引导能力,有着得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是关键所在。至于具体到“写小学生作文”这一细节上,教师倒完全未必非得比幼儿更有想象力不可,如果非要如此不可,则不仅强人所难,更违背了基本的科学规律。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刘翔的教练难道非要比刘翔“飞”得更快才称职吗?
曾经帅哥过: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老师的能力怎能被忽视呢?所以对老师应变能力、管理学生能力等的考量在试卷中的比重也就越来越大。因此,这些看起来比较“刁”的题目,倒不是来为难老师,而是提醒这些准老师,不光是要求学生们要多角度、发散性地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老师的思维也该变变啦!
千里孤雁:看似简单的作文题让众多考生无所适从,原因何在?教育还是得专业对口嘛。面对“小儿科”的作文题,无话可说或者言之无物,说明心态很重要,再深究一下,应该说是教育心理学没有真正把握学生心态。
教师行业有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主要应该是大学教育阶段储备的,现在看看,储备不足嘛,谁更要反思一下呢?
阿西木:大学生经历种种考试,想象的翅膀早已折翼,已经习惯了写八股文章,突然面对如此简单的题目,当然会一时失语。“如果我现在读小学,写这篇作文肯定比现在强多了!”一篇作文题目让准老师发出了希望回到过去的感慨,如果已然失去想象力的他们当上了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若干年后会不会也发出同样的感慨来呢?教育管理者又该做些什么来重现“寻找回来的想象世界”呢?
神五神六:当小学老师难道一定要有小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吗?大学生们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场拼杀、社会实践和世事熏陶之后,面对“3500名考生争夺468个教师岗位”的竞争形势,怎么可能拥有清澈的眼光,能和单纯的孩子们在想象的空间里一较高下呢?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浸透了一些人生感悟的哲理和沧桑感才对,但面对这样的题目,他们要么“干巴巴的”哑然失语,要么就是在“左思右想”之后“硬编出来”,写不出“真情实感”。
bssts:参与招聘的大学生好像普遍反映这篇作文不好写,难道我们的大学教育退化到如此地步?在我看来,造成眼下的情景,一方面与应试教育有关,为了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老师会押题并选好范文让学生模仿。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维禁锢、想象力枯竭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恐怕也与大学阶段忽视语文教学有关。有位名人说过: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可怕的。在我看来,让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去从事培育下一代的工作,则更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