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封面专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穿透权力暗箱的邯郸经验
· 直面人性中的弱点和局限
· 记者可不屈于威武亦不淫于富贵
· 人大监督法院也需要“艺术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2 月 7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直面人性中的弱点和局限
李鸿文
  2月4日,各大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转载《京华时报》的一则新闻,说卫生部要求沐浴场所内应放置安全套。这条新闻来源于国务院两大部组织制定的《沐浴场所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

  和以往一样,类似的新闻必定会引起热议。但和以往不一样的是,大多数评论几乎众口一辞地肯定了这条规定的“次优选择”价值,有的甚至上升到了“政治文明”的高度。

  这种转变,并不能表明大众思考已经由道德家向开放社会中的现实主义者成功转型。所谓的“次优选择”实质上仍然建立在“安全套等同于犯罪”的逻辑定式上。道德家通常都是善意的,但有关道德的标准永远纠缠不清。“次优选择”的意义在于,社会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因欲望而衍生的代价,因此,可以在道德问题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降格以求。

  谁有资格在道德问题上占有制高点呢?换一个句式,道德家的道德真的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幼嫩光滑吗?在有关安全套的思考中,思考者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态度,那么,说明他在思考时并没有剔除安全套所附属的种种“原罪”。

  安全套这种商品为经济学的“供给创造需求”和“需求创造供给”理论提供了双重佐证。初始阶段,安全套只是作为避孕“需求”的产物,但是,随着艾滋病的蔓延,其避孕的功能退居次席,而防艾的功能得到了放大。因此,大多数人对这份“征求意见稿”的理解,主要还在于其防艾功能上。

  而假设一对合法的夫妻在沐浴场所也有释放欲望的需求呢?再进一步,假设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或者只是一对人们俗称的“野鸳鸯”呢?这时的安全套就具有避孕与防艾的双重功能了,而即便是为了防艾,其对性交易现象可能存在的假定也并不一定具有天然合理性。

  之所以要强调有关的思考不能“置身事外”,是因为普通人普遍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和局限。即便思考者自身的道德无可挑剔,但假如他将自己超脱于这个需求的群体,那么,他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现代公共管理中一些政策的制定,不是基于完美的道德而恰恰是基于道德的不完美。

  当然,公众对这条有关安全套新闻的关注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值得肯定。虽然这份“征求意见稿”并没有突破“次优选择”的思维路径,但由此引发的思考表达出了对道德完美主义的冲击,让更多的人能够直面人性中的弱点和局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