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1月26日有报道说:河北省平乡县政府决定从全县招收中小学教师86名,列入县财政编制。决定公布后,在规定的时间里,共有500多人报名。经公开考试后,根据分数高低录取,被录取者要到县财政缴纳2万~7万元的“师资培训进修费”才能上岗。由于群众举报,河北邢台市纪委、监察部门派出调查组前往调查。
对于平乡县的做法,舆论认为违背了相关政策,涉嫌乱收费,应当制止,上级部门予以调查处理是必要的。但在我看来,平乡县这种招收教师的方式,尽管有其不完善之处,但也并非无任何积极意义,起码不应当全面否定。
众所周知,在我们目前的体制框架内,特别是在平乡县这样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域,无论是普通的农家子女、还是有一定权力背景的毕业生,找到一个吃财政饭的岗位,是就业选择的首选,家长也往往为此感到自豪。
那么,对于这86名吃财政饭的中小学教师如何招收?基层的政府部门应当说有几种选择方式:比如,可以以解决子女就业的理由,面向政府机关和教育系统;可以以发展地方经济名义,面向民营企业;也可以按照以往的惯例,面向全社会所有符合条件的阶层和人员。如果在这些方式中采取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附加收取高达数万元的“师资培训费”的条件,虽然也经过考试,面试等程序,但谁都清楚,这些不过是“表面”的,而录取与否的真正较量是背后的权力背景、经济实力,或者送给有关决策部门人员的好处等。这样的做法,就是名副其实的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潜规则”。
在这样的“潜规则”面前,普通百姓的子女,即使具备相关的学历和其他条件,但如果没有一定的“门路”或关系,很难被列入招收范围。即使列入了,送礼、人情等其他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支出,很显然,最终进入的是拥有不同招收权力的个人的腰包。
对于这种吃财政饭单位进人的“潜规则”,长期以来大家都心知肚明,都这样操作,都认为一切“正常”;而一旦像平乡县这次招收教师一样,“潜规则”被打破,虽然考生或家长仍然要掏钱,但受益的不再是招考过程中有决策权的个人,而是政府财政部门,就显得有些“另类”,就成了“乱收费”的典型,就要被“调查、处理”。
两种做法,两种遭遇,我们的社会宁愿认可“潜规则”下的腐败,也不愿看到打破潜规则后的公开收费。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善良的普通百姓总希望国家的政策都能够不折不扣地在基层得到落实,特别是像招收吃财政饭的中小学教师这类敏感的事情,也能够轮到自己,既能凭考试上岗,又不用送礼花钱。但这样的认识太不现实了。试想:如果河北平乡县这次招收86名吃财政饭的教师,只考试、不交钱,在大学生就业矛盾如此突出的情况下,这个过程操作起来后,一些部门的寻租机会该有多少?普通老百姓的子女,胜算的几率又有多大?
实质上,基层部门对进入吃财政饭岗位的人员收取高额费用,似乎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进入这些岗位的学生或家长,要承受着“潜规则”以及人情往来等经济、心理诸方面的多重压力,国家级公务员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模式,很难在基层政府部门复制。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河北平乡县的举措更加公正和诚实:政府4大班子集体研究、招收程序、收费标准、费用去向、考试成绩、录取名单等全部公开,使考生和家长对上岗的条件和需要支付的成本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与过去招收时的“潜规则”比较,既有利于防止招收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又为众多平民百姓的子女就业选择搭建了一个相对客观、公平的竞争平台。
我想,对于平乡县招收财政供养人员这一稀缺资源岗位采取的“考试加高额收费”的做法,有关部门不宜全盘否定,也应当像对待择校费那样,理智的规范和引导,才是积极客观的政府行为。
我们的社会宁愿认可“潜规则”下的腐败,也不愿看到打破潜规则后的公开收费,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