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春节将至,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等到何时?”
(1月21日《杭州日报》)
节日申遗,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我们叫端午节)申遗发端,国内专家学者打起“保护节日”“保卫端午”大旗,一时闹得纷纷扬扬,成了十足的口水仗。而由此引发的中韩民间争论更是如火如荼。接着,每年保卫春节,又与此一脉相承。
如果说此前由端午申遗而起的保卫春节还有着正义面孔的话,这次春节申遗粉墨登场之初就已经是闹剧。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经历2005年那场甚至把文化部、地方政府等官方人员拉下水的旷日持久口水仗后,人们已经有了冷静的认识。在昨天这则新闻的跟帖里,多数网友认为,“这样的倡议有意思吗”“杞人忧天”“那么多国计民生的事情不关心,倒关心这些鸟事”“干吗要申遗,先把自己的事情弄好再说”等等。
难道仅仅看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才发现我们的端午节只剩下吃粽子?难道仅仅是看到圣诞节、情人节在国内火热,才发现我们的春节不像春节?显然不是。现在,南京这一教授仍把春节年文化的消失归罪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只是貌似很爱国。
“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仿佛只有申遗,春节才能保卫住,年文化才能发扬光大。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还拿2005年民间对于“保卫端午”的口水仗为例。
不错,端午节发源于中国。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从酿神酒、迎神祭、山神祭、送神祭,当地的端午祭祀相当复杂,不是一两天的节日,持续时间长达一月有余。与此相比,我们只剩下吃粽子的端午节简直抬不起来头。可一些人还打着爱国的旗号,争得面红耳赤。
传统文化不在保卫在保存。春节申遗,那是保卫,而民间参与,才是保存。显然,后者才是文化持久存在的力量。具有弱者心理的人,特别在意别人的态度,容不下别人说自己的短处和缺点。看到别国节日的红火,当然也要暴跳如雷,言及保护、爱国。其实,要想不让别人说自己是秃子,唯一的做法是,想办法长出头发来。(王攀 河南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