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政府并不是一个背对着民众的神秘人,而是一个由民意支撑、与民众互动的机构,那么它就不大可能放出一个什么消息来吓人一跳,坏消息不行,好消息也不行。
春运火车票不涨价的消息,其实就突如其来地吓人一跳,甚至很多专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不过这毕竟是一个好消息,所以大家也不深究,忙着报喜去了。
人们对于戏剧性的变化,总猜想有一个戏剧性的原因。于是有一个人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他就是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郝劲松,因为他曾就春运火车票涨价一事状告铁道部,一审败诉,目前还是上诉中;同时,几天前他致信铁道部长,呼吁春运期间停止票价浮动。大家都想知道,是不是他的这封信起了作用。
铁道部也专门就此作了回答,说这事儿跟郝劲松写信并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我部体恤下情的一个惠民政策。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在我们的想像中,假如是一个特别在乎民意的政府部门,它的发言人哪怕装模作样也要这样说:感谢郝劲松和广大民众的意见,我部对你们的意见作了认真的考虑,决定予以采纳。
再无赖一点,也应该说:由于邮政方面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收到郝劲松的来信,但是对于所有监督我们工作的群众,我们都表示感谢,并以降价这个实际行动作为回报。
但铁道部不是这样做的,它的回答等于是说:爱告状你告吧,爱写信你写吧,我想涨价照涨,想降价也就降了,跟你们做的事没什么关系。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礼节和修辞的问题,其实它在本质上反应了政府部门和民众的关系。铁道部的确可以不在乎民众的意见,否则它早就停止票价浮动制度了———自从2001年实行这一制度以来,民怨如潮,专家、律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反对,但“铁老大”充耳不闻,岿然不动,让很多人完全不抱希望了,所以这一次的好消息才像一个愚人节新闻。
我们也可以假设,其实郝劲松这封信起了关键作用,被某领导看到并作了批示,只因铁道部碍于面子不予承认。这是否表明民意得到了尊重呢?
从结果来说,的确如此,但是它并没有程序上的普遍性意义,除非我们统统废除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制度性决策框架,退回到拦轿喊冤的时代。
专家已经指出,春运火车票不涨价只是纠正错误,回归正常,并不是铁道部对民众的恩惠;所谓因此要多承担3亿元成本的说法也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今年开始不要这3亿元的不义之财了,那么这么多年是否拿了若干亿不该拿的钱呢,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实,这些说法还是太书生气了。无论是什么东西起了作用,领导批示也好,铁道部慈悲也好,舆论压力也好,必须有一个反证:假如不批示,不慈悲,不管舆论,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答案是什么都不会发生,“铁老大”仍然老大气派,那么你就必须承认,客观上的确是他们良心发现,才不涨价了。
在现代政治伦理中,政府与民众应该是权力、责任和义务的关系,而无所谓恩惠与优待。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动辄就说政府和领导的恩情;特别是底层民众,其利益经常得不到保障,甚至被政府部门剥夺而不自知,而稍许将剥夺走的东西还回一点,就要他们感激涕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春运火车票价的涨与停,是一个重大的民生事件。厘清其间的起伏变化和关键枢纽,对其他问题的讨论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尽管结果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只有结果是不够的,导致这个结果的决策过程,也应该予以公开,而不是让民众去猜测一封信到底被谁看到了。
政府与民众应该是权力、责任和义务的关系,而无所谓恩惠与优待。春运火车票价的涨与停,是一个重大的民生事件。厘清其间的起伏变化和关键枢纽,对其他问题的讨论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尽管结果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只有结果是不够的,导致这个结果的决策过程,也应该予以公开
[中国日记之长平专栏]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