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处境很艰难
提起熊国栋,喜欢话剧的南京观众一定不陌生,他执导的《路在你我之间》、《城市女儿》、《爱的徒劳》、《天边外》、《四季如梦》、《秃头歌女》、《打开窗户说亮话》等话剧,给南京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位话剧界的行家里手对话剧的现状了如指掌。“比较艰难。”这是熊国栋的判断。他表示,因为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冲击,目前话剧市场很不景气,话剧演出场次少,看话剧的人也少,可供演出的好剧本更是少之又少。
南京的话剧也曾火过
讨论中国的话剧,不能不提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红红火火的文学一样,80年代也是话剧的黄金时期,一大批质量上乘的话剧应运而生。当时有“北绝南路”的说法,“北绝”是指轰动北京的《绝对信号》,“南路”则指的是熊国栋导演的《路在你我之间》。那时,熊国栋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学成归来,有信心也有野心,他把一些西方现代戏剧的元素大胆放进了表现“待业青年人生选择”的《路在你我之间》里,结果大受观众欢迎,这部戏在当年的东风剧场连演了40多场。“当时大剧场每场的上座率都在百分之八九十。” 说到当年的辉煌,熊国栋显得很平静,因为没过多久,大剧场就坐不到一半人了,有的时候甚至演员比观众还多。
小剧场渐成主流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选择在小剧场演出是一种方法。10多年的实践,小剧场话剧不仅已经能与大剧场分庭抗礼,而且渐渐成了话剧的主流。“一开始是无奈之举,大剧场坐不满,没有气氛,就想到了小剧场。”熊国栋表示,就经济上来说,小剧场的运作成本比较低,机制比较灵活;就演出效果来说,因为小剧场比较小,舞台和观众的距离非常近,这就很有利于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模糊舞台和观众之间的界线,这是小剧场特有的魅力,”熊国栋认为,“在大剧场,观众和演员泾渭分明,一副我演你看的派头,不利于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和认同,而小剧场就灵活多了,有的戏你甚至就可以让演员直接到观众席中与观众对话,小,意味着大家可以靠得近些,近了就显得亲切,显得更加真实和生活。“
寄希望于“梦想时代”
与电影、电视、网络相比,话剧是落寞的。话剧大师黄佐临十多年前曾经预言,中国话剧的复兴需要三十年。他认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都奔钱去了,等钱赚到了以后,再回到剧场可能需要三十年。熊国栋比他的老师要悲观一些,他认为需要四十年。“有一个研究未来学的学者表示,人类在经过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物质比较丰富之后,很可能会迎来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梦想时代,到那时候,人们想的不再是挣钱,而是想着花钱买故事,买想象力,买梦幻般的生活方式。”熊国栋认为,到人们有钱又有闲的时候,话剧的春天也就可能真的来到了。说是这么说,差不多和话剧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熊国栋还是希望,有钱有闲的南京人能走进剧场,看看话剧。“话剧是个好东西啊。”他说得没错。
快报记者 倪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