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问题在今天的中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入世之前,曾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靠的是投资拉动,而高投资靠的又是银行贷款的支撑,由于银行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重很高,因此中国经济无法持续。这一观点成为“中国崩溃论”的一个重要版本。但这种悲观的论点在过去几年并未应验。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而高速增长的经济有利于银行高额债务的冲抵,也有利于银行上市融资,从而降低债务与资本的比率,筑高安全堤坝。其结果,与入世前几乎所有的预测家的看法相反,中国的银行非但没有破产,反而成了股票市场上的香饽饽。
然而,所有目前值得鼓舞的消息都还不是最后的消息,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已经安全着陆,也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将一往无前。恰恰相反,有一个相比于“低水平均衡陷阱”更大的陷阱———泡沫陷阱也许正趴在前方。
所谓泡沫陷阱,乃是经济高速增长与技术进步神话共同构筑的陷阱。由于经济高速增长,技术进步明显,人们相信经济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投资于人民币计价的一切资产,导致资产价值急剧上升。而资产价值的急剧上升,又进一步放大了流动性(货币的供应),导致需求进一步上升,从而拉抬经济。这个时候经济增长与泡沫之间形成正向循环,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形成沸腾的人气。但好景不长,终于在某一个时点,泡沫破灭,进而导致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高速增长的国家都曾遭遇过泡沫陷阱。比如,欧洲和美国曾出现大萧条,日本出现过金融大爆炸,亚洲则出现了罕见的金融危机。
而中国眼下的情况正与历史上的“前辈”们相似:经济高速增长,全世界都看好中国,全球的流动性纷纷集中中国,资产价格先是在房地产领域猛涨,紧接着蔓延到资本市场,银行和其他企业的利润都猛增,投资者收益颇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问题是,泡沫美景注定是不可能永远持续的,因此泡沫危机的积累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凶险的过程。
更要命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偏偏以CPI衡量的物价还很低,这使得泡沫陷阱变得隐蔽而更加可怕。就像上个世纪日本那样,它曾让日本人放松警惕,结果泡沫危机更加严厉地惩罚了日本人。
2003年中国的宏观调控以打压高投资为主;到了2005年,开始更加明确地转到资产领域即房地产领域的调控中来;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飙升,尤其是金融股独秀于林,但并没有引起高层的重视。2007年,相信随着“加强与改善宏观调控”口号的提出,政府旨在防范“泡沫陷阱”的宏观调控势将扩大化和深化化,特别是将从房市领域进入金融、证券等更多的资产领域,这使得投资(投机)中国的力量与政府间的博弈成为最为刺激媒体神经的话题。
从长期看,中国能够避免高速成长中的“泡沫陷阱”吗?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
银行股的“雄起”,一路将中国股票市场带到2600点以上。所有目前值得鼓舞的消息都还不是最后的消息,恰恰相反,有一个相比于“低水平均衡陷阱”更大的陷阱———泡沫陷阱也许正趴在前方。
[财经纵横之赵晓专栏]
(作者系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