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5版:民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好想请个好管家”
· 温暖送进柏果树社区
· 有事您说话
· 怎样治疗小孩晚间睡觉打呼噜?
· 同学聚会,就缺你们6个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7 年 1 月 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同学聚会,就缺你们6个了
40年后的聚会,高八斤还想和老同学一起戴着红领巾合个影
郭芷冰
  ■读者求助

  家住武定新村的高八斤找到快报编辑部,希望快报能帮他找到1966年毕业于南京八府塘小学六(1)班的6位同学。“去年10 月1日,我们班搞了一次小学同学毕业40年后的首次聚会。我们班共有54位同学,其中6位同学因一直联系不上缺席了当天的聚会。我们很希望能将全班同学聚在一起,再戴一次红领巾,再拍一张集体照。”高八斤满怀期望地说。

  40载后同窗聚会

  全班54人,6人缺席

  还记得那一声“起立”、“坐下”吗?毕业40年后再相聚的同学们,复杂而浓烈的情感只化作两句简单的问候:“老师好!”、“同学好!”

  “那天聚会上,我们再次戴上红领巾,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想想,当年的孩童现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高八斤感慨道。当大家戴上红领巾时,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弹指一挥间,多少年少趣事历历在目;很多同学不能和亲人、朋友讲的心里话,却向在座的童年玩伴敞开心扉……

  “可惜,丁秀珍、耿阿娣、耿双喜、陈浦声、钱锅娣、邓明宪这6位同学没能来聚会现场。我曾找了多次,但一直没联系上。”高八斤遗憾地说。

  茫茫人海

  你们都在哪里?

  当年,高八斤、丁秀珍以及耿阿娣、耿双喜这对堂姐弟的家都住在西文真桥一带。每天放学后,他们这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到高八斤家做作业。“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家家都吃不饱。我们几个小伙伴每次路过菜场就会捡‘飞机包菜’的梗子吃。然后,再到我家,趴在长条凳上写作业。”高八斤笑着回忆道,写完作业后,他们几个小伙伴就在一起踢毽子、跳橡皮筋、丢沙包……

  2005年12月,高八斤和8位同学首次聚会时商量,想在毕业40周年时将班上同学都聚在一起。但很多同学的地址都已模糊,联系电话早已变成了空号。“最让我遗憾的是耿阿娣。去年5月,我通过电话找到了她。当时,她一口答应要来参加这次聚会,见见40年未见的老同学,可9月我再联系她时,她家电话变成了空号,上门一找才知道,她家拆迁已搬走多时。”不死心的高八斤曾听耿阿娣说起她弟弟耿明清在某所小学里当门卫,于是凭着模糊的记忆找了两所学校也没找到她弟弟的单位。

  想和“鹅头”明宪

  拍一张集体照

  “纵然岁月无情、时光飞逝,满头的青丝已变成白发,可童年的时光却让我无法忘怀,更不会忘记童年的好玩伴邓明宪。”张华东回忆时,嘴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1965年,邓明宪的父亲要调到青海省西宁市工作,邓明宪就跟着一家人去了青海。1969年,张华东参了军,在部队的时候他曾经联系上了邓明宪。从通信中得知,明宪也参了军。但后来,两人的部队一直在辗转,此后便失去了联系。但一直到现在,张华东还记得当年与明宪一起打梭子、跳房子、滚铁环、抽陀螺的情景。

  “小时候,大家都管你叫‘鹅头’。那是因为,你后脑勺比我们多出一块。你很聪明,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家境富裕的你,也经常关心家境不好的同学。明宪,真的很想你,想你到南京与我们相聚。让我们再戴一次红领巾,补拍一张集体照。”说到这,张华东的眼里有些湿润。

  时隔40载

  拾起点滴记忆

  高八斤记忆中,同学聚会缺席的6位同学都有各自的特征:

  丁秀珍,小学6年,一直都剪着“耳朵毛”的短发。因为,她在家排行老二,被家里人喊“二姑娘”。当年,她母亲双目失明在家,父亲当年蹬三轮车。

  耿阿娣是耿双喜的堂姐,人很瘦,身高约1.60米;耿双喜的个头也比较高,当年有1.70米,他总喜欢剃小平头,但腿有一点跛。

  陈浦声长得瘦小,一直喜欢穿格子衣服,因此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华侨”。当年,能穿格子衣服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邓明宪的外号叫“鹅头”,他非常聪明,成绩在班上一直是前几名。小学五年级时,因父亲调动工作,他们家迁到了青海省西宁市。

  钱锅娣的皮肤比较黑,她每天不喜欢打理头发,总是头发乱乱地就来上学了。

  如果您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或者认识他们的话,请尽快与快报记者联系。联系电话:96060、51991182。

  见习记者 郭芷冰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