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社区都有不少困难家庭,我们能不能充分利用本社区的资源,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找到自力更生的途径呢?”昨天,鼓楼区江东街道宝地园社区召集社区困难居民、热心居民和驻区单位代表,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脱贫会诊”。
去年就“会诊”过一次,效果还不错
宝地园社区杨伟书记向记者介绍,该社区去年就“会诊”过一次,一年来效果很不错。得到帮助的6户居民,生活正日益改善,残疾人高潮就是其中一个“幸运者”,他不仅脱了贫,如今还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
51岁的高潮腿部残疾,1996年失业后,一直靠卖报刊补贴家用。他的妻子智残,什么事都不会做,每个月只能拿到福利企业发的100多元生活费。因为他们夫妻俩跟着70多岁的父母住在宝地园,高潮的户籍不在这里,所以办不了低保。
去年8月,在宝地园社区的一次议事会上,有居民提出应根据各贫困户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我来帮助他们一把吧!这张‘脱贫处方’由我来开。”当时,驻区单位南京涂易得涂料有限公司的陈二汪总经理自告奋勇。当天,他就将高潮安排进了自己的公司工作。
“我儿子可乐坏了!现在每天都是兴冲冲地去上班,有时晚上下班晚了,陈总还会开车送他回来。”方熙润老人欣慰地说。
老人在家,总是独自抹着眼泪
“一年下来,‘脱贫会诊’这个方法确实不错,我们今年就打算继续,再为另外6户困难家庭雪中送炭。”杨伟书记高兴地说,“我们发现,经济上的困难、身体健康上的‘疾困’,都可以利用驻区单位的资源帮助解决,但精神上的贫困更难摆脱。”
宝地园社区目前有10多位独居老人,尽管他们中有些人生活较宽裕,可精神上的孤独才是他们最大的贫困。81岁的老红军遗属贾珍,去年才搬来裕顺雅苑小区,老伴6月份就去世了。老人原本以为,新的社区没人会认识她、关心她,没想到,去年8月的一天,杨伟书记就微笑着敲开了她家的门。“太意外了,没想到你们还能想到我!”贾珍老人激动地说。
“我一点都不困难。”昨天下午,记者在宝地园社区见到了这位慈祥的老人,她这样坚定地对记者说。尽管她的5个子女都在南京,但老人不想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总是劝他们别来看望。老伴去世后,贾老每月有900元的收入,她自己还请来一个24小时陪护保姆。保姆悄悄告诉记者,老人在家,总是独自抹着眼泪。子女来看望她时,总会带一些好吃的,可老人总是省下来给保姆吃。“我是怕保姆离开,所以要好好对她,现在只有她一个人能陪陪我了。”老人担忧地说。
昨天的“脱贫会诊”现场,同样住在裕顺雅苑小区的居民李金秀和吴晓萍得知贾珍老人的处境后,当即要求当一名志愿者。李金秀表示,以后每周都要去老人家里三四次,陪老人聊聊天,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她俩还把电话号码留给了贾珍老人,如果老人发觉身体不舒服或是心里难受,她们都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赶到。
这样的“会诊”,他们说要长期坚持
昨天的“脱贫会诊”现场很是热闹,6户困难居民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贫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脱贫的路子。杨伟表示:“我们社区还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还有一些独居老人,我们将在今年内为所有独居老人安排好结对的志愿者,经常上门看望、陪护。”
据杨伟介绍,宝地园社区的驻区单位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消防指挥中心、江苏省边防检查中心、鼓楼区法院等单位都加入到了“脱贫会诊”的行列,有的出钱,有的提供岗位,还有的定期慰问社区困难居民,都找到了对口的“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
见习记者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