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副刊·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马季与“歌颂型相声”
· 新年将至说“较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22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马季与“歌颂型相声”
刘江
  相声演员马季去世后一个多小时,就有朋友在网上问我知不知道这消息,我听了赶紧去一些大的门户网站查,果然已经公布了消息。对我来说,这个消息是有点突然,马季先生今年72岁,但在我印象中他一直都是红光满面,身体健康,这样突然就去世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我留心了一下网上对此事的言论,不出所料,惋惜哀悼的不少,表示冷漠的也有。冷漠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对马季的评价不高,评价不高的原因各种各样,我看了一些,有一位的理由是“马季开创了歌颂型相声,把相声引入了歧途”。我虽然不是马季先生的铁杆粉丝,但也觉得这样的评价很不公道。

  我没有系统地研究过相声的发展,但从一些资料上知道,歌颂型相声其实是早就有了的。其他演员也很早就上演过不少以歌颂新人新事为主题的相声。所以,说马季“开创”了歌颂型相声本身就是不妥的。

  把马季的名字和“歌颂型相声”联系起来,似乎更多的是因为“文革”期间马季演出的《友谊颂》、《海燕》等相声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是全国听众唯一可以听到的一批相声作品。那批歌颂型相声作品称不上什么经典之作,我是同意的,但是,只因为“歌颂”就指其为“歧途”,我觉得似乎就也值得讨论一下。

  歌颂是歧途,那么什么才是正途呢?显然应该是其反面———讽刺。我们现在也常听说,相声是一门以“讽刺”为特点的语言艺术,可是,我却一直对此很有些怀疑。一来是翻开厚厚五大本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确实看到里边真正以“讽刺”为核心的作品并不多,反倒是一些并无讽刺目的的互相调侃更多一些;二来是从来没听说过解放前有什么人说过相声是以讽刺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怎么一进入新社会,相声就成了以讽刺为主要手段了?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一段时间,后来反倒是在另外两件不相干的事情上找到了些解释的可能。一是在一本1950年代出版的关于清朝旗人子弟中盛行的说唱形式“子弟书”的书籍的前言里看到,作者用很长篇幅说明:子弟书绝对不是满清贵族腐朽没落的娱乐方式,而是贫苦群众表达反抗意识的工具。另一件事是看到也是那个年代的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似乎叫做《论〈红楼梦〉绝对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见识过这两件事情,我觉得我大概就能猜出当时的相声艺人为什么要开创相声以“讽刺”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说法了。所以,此后再有人跟我说“讽刺”才是相声的正途,我反而是不信的了。

  其实,马季先生对相声作出的其它贡献暂且不论,单就“文革”时还能坚持创作、表演有一定水准的相声作品,没让相声在那十年中彻底销声匿迹,无论动机如何,都是一件难得的功劳。郭德纲在评价台湾的相声表演时曾说:“不要太挑剔。跟大陆隔绝这么多年,人家还能站在台上表演传统相声,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觉得,用这样的态度来评价马季当年的“歌颂型相声”作品,也是恰当的。

  东东枪:专栏作家,网站编辑。专栏文字散见《新快报》《南都周刊》等报刊。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