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老人讲,“节”就是“劫”,人生每过一节,都是躲过一劫。
每年过到眼下这个时节,会明显感到人心惶惶,圣诞、元旦、春节接踵而来,乍看一片欢腾的辞旧迎新,其实就是一溜儿的“劫”纷至沓来。圣诞、元旦都是西式节日,我向来不过,要说辞旧迎新,我就提前来讲过春节。
前几天找东西,翻到中学时的一个笔记本,看到一段当时记下的感言,大意是说过年了,家人都在客厅团聚,香烟水果花生糖,看着电视里的歌舞升平,我却躲在自己的书房,一身唐装,临摹吴昌硕的《石鼓文》,觉得自己好脱俗。
想到自己中学六年,每年的除夕夜,都是分两截儿过的:十二点以前,和家人包包饺子,看看电视,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两句,非常无奈,很不情愿。钟楼一百零八响的钟声一敲,立刻如同久罪获释,套上棉猴儿,告别父母,骑车飞也似的穿过街头重重烟火,去和几个哥们儿把盏守夜。那会儿北京城烟花爆竹禁放令尚未执行。
父母是开明人,当然没有呵责,甚至还会欣然同意,提醒带上手电筒,路上要当心。但他们眉宇间的不舍,甚至失望,甚至忧伤,我再笨,也是看得出来。可当时就是不愿多想,赶紧逃离庸俗的家庭气氛,才是重中之重。
其实哥们儿相聚也是一样的庸俗,照样是香烟水果花生糖。哥们儿之一的家,是个宽敞的四合院,北屋便成了我们每年守夜的据点儿。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是防止他们家人看到我们违反中学生守则抽烟;我们团坐一起,沏上酽酽的香片,桌上堆满各种零食儿;打开四喇叭的三洋收录机,听罗大佑、邓丽君,听“隔壁班的那个女孩怎么还没经过我的窗前”,听“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们唱的,是我们少年躁动的情怀。
时隔二十多年,如今回想起这一幕,有深情回忆,有往日不再的感叹,还有一重,就是对父母的愧疚。不过,我倒不是说不该除夕离家,非得和父母死守到天明。心思不在,守也是白守,关键是,那就又变成另一种较劲了。所以我要说的,是较劲。
其实问题非常好解决:父母并不呆板守旧,也向无年夜守岁的习惯,至多熬到一两点钟,必定上床呼呼。那么,我就大可不必非要一俟钟声敲过,就急不可耐地逃离———兴头上泼凉水,搁谁谁也会心存疙瘩。不如放松自己,平静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从容地和父母聊聊天,嗑嗑瓜子儿,看看电视,待他们熄灯睡下,再从容地自去辞旧迎新。如此各不相扰,各自心安,该有多好。
可是,这会儿说起来容易,那会儿做起来却难,那会儿逆反嘛,那会儿不服嘛,那会儿较劲嘛。说来这是人生常有的悲哀———总是时过境迁,才似突然明了解决之道,然而为时已晚。就好比,这会儿是明白了,但我已再无机会与父母同守年夜———父亲早已去世,母亲也年年跑到三亚过年了。再好比,眼下除夕离家这个劲是不较了,可还会有别的劲去较,别的反会逆,而将来总有一天,又会突然明白,这又何必。
可怕的是,现在人到中年,较劲也好逆反也罢,这些小孩子才会有的情怀,我们仍在与之苦苦作战,这就有点白活了的意思了。所以,还是那个话,放松、平静,直面一切,不忧亦不惧,笑看年夜将至,看它冬去春来,这才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正常生活。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