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8版:副刊·睿思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画家改行
· 鱼游于沸鼎之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6 年 12 月 1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鱼游于沸鼎之中
杨葵
  大师们的文艺,一般有俩特点,一慢二乱。节奏全都慢死了,结构全都乱死了。

  法兰西被公认为是全世界最文艺的民族,所以法国人在一慢二乱这一点上本领超强。早年我也曾怀揣一颗文艺心,为这种貌似气定神闲的慢和乱折服,不知道虚掷了多少光阴。时光荏苒,曾经沧海,现在再去碟店书店,见了法国产品忙不迭地躲。

  无奈积习过深,总有记吃不记打的时候。友人相赠弗朗索瓦·威尔冈的新小说《在我母亲家的三天》,最新一届龚古尔奖得奖之作,看看素净漂亮的装帧,还有最诱人的简短篇幅,又贱贱地重蹈覆辙看将起来。果然不出所料,又是一慢二乱的典型,难怪获了奖。

  写一个颇有声望的作家,欠了读者的情、出版社的债,要写一本就叫《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书。他准备去普罗旺斯的母亲家,和老人长聊,以寻求灵感将小说完成。作品开篇即是作家即将动身,但是一直读到170页,才终于和母亲见上面,而全部小说共计177页。够慢不?

  前170页里,作家都在干吗呢?就忙着乱。

  面儿上还好,基本在家呆着,偶尔外出也是不久即归。偶有案牍之劳形,比如税务机关催填个单据、姐姐们打个絮絮叨叨的电话对他表示担忧,但是充其量也就是个把小时的事情。乱在心里。

  作家的心里骚动、狂躁、焦虑、抑郁。想尽快工作,完了去旅行。想生命中曾经的女人,她们鲜活的肉体时常在他眼前荡来荡去。对眼下的婚姻似有不满,但又确实说不出到底不满在哪里……心流如瀑布,滚滚而下不得片刻静息,越想坐到桌前开始工作,就越是心乱如麻,越是心乱如麻,就越想摆脱,形成了彻底的恶性循环。

  作家在被动地瀑布式自由联想时,曾经想到过中国人的一句古话:“鱼游于沸鼎之中”。经查,出自《梁书·列传之十四》,是半句联语,另半句是“燕巢于飞幕之上”。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正是作家心理之乱的精确描述。

  不妨把小说中的作家当成一个抑郁症患者,整本小说都不过是这位患者的病中呓语而已。只是这位患者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知识,能写出漂亮的句子。因而他的胡言乱语就成了“文学”。说到这里,我有一股悲哀涌上心头,因为突然意识到,其实这位作家,正是现代社会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代表。

  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们,穿着体面,举止优雅,谈吐不俗,像《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的主人公一样,从荷马史诗到普契尼,从日本禅宗到阿维德电影剪辑系统,普天之下没他们不懂的事。他们一律出口成章,如果没有漂亮的修饰词,简直不知道如何开口。可是到头来落实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上,来回来去也就那点儿事,念念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想想女人,也真够重复得无聊。难怪抑郁症越来越多,因为越念越听,越看越想,就有越多的拆烂污把一颗本来明慧的心糊得密不透风,想要再找回来,已形同大海捞针。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中有一段话值得回味(顺便说一下,这样的拆烂污式自由联想在本书中比比皆是)———作家由戒烟想到照肺的X射线,由X射线想到发现这一射线的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由伦琴这个名字想到一个墨水制造商,然后作者写道:“但说到墨水,把它说成血水更合适一些。”

  弗朗索瓦·威尔冈的这本书,对活在嘈杂的现世的我们,是不是一个血的教训?

  杨葵:资深出版人。著有《找不着北》等影视剧、《在黑夜抽筋成长》等随笔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